马武定。石中华摄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城市发展非常快,大家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在以前的老房子和现在建的新房子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发现在拆旧更新之际,往往会丢失了植根于本土的文化根基,而没有本土文化底蕴的那些吸引眼球的街区和城市景观却是苍白无力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市文化和城市空间形态的本土化反而显示出了日益重要的意义。文化架构上的不同已日益成为理解现代城市的重要方式。
下面我以厦门为例,讲讲一些想法和做法,希望给海口和其他城市一些帮助。
厦门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原真化和生活场所的追求和打造。厦门的文化传承不在于高和大,而在于“雅”。厦门以前是一个小渔村,是一个很小的城市。上世纪初期的厦门中山路与海口很像。鼓浪屿到厦门的中山路海边这一带,已经建了很高的楼,但是鼓浪屿这一边仍旧保持了原来的肌理。
厦门紧密型的肌理和街巷给人以亲切的感受,邻里市民之间具有亲近感、融洽的关系。厦门城市空间的发展基本承袭和保持了这样的传统空间模式,老城区基本保持了传统空间模式。
鼓浪屿的肌理基本上保持了上个世纪的风貌和特征,保留了一些街巷的空间。我到了厦门以后,非常重视鼓浪屿的风貌特征。1994年我在规划局工作,就开始每年在有限的规划费用里面拨出费用,连续三年把鼓浪屿的所有街巷测绘下来保留留底。同时,其他街巷也做了保存,并把岛外的文化和风貌建筑存留下来保存。我从1997年开始着手做历史风貌保护规划研究,最后出台了厦门市的鼓浪屿历史风貌管控条例,到了1999年研究基本完成,成立了厦门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法规委员会。到2000年初,我开始着手世界遗产的申请工作,今天鼓浪屿终于申遗成功,成为世界的文化遗产。
我们的城市规划对鼓浪屿的管理上有一个基本的要求,三宜三不宜:宜低不宜高,宜小不宜大,宜疏不宜密。这作为规划局管理鼓浪屿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鼓浪屿的建筑可以按照要求来改善你的生活,但是建筑高要按照原来的高度来建;建筑的体量基本上按照原来的面积建设;布局不能很密。按照这三个原则进行管理,现在的鼓浪屿基本上可以保持原来的尺度。
鼓浪屿也不能全部保护,要进行更新。在更新当中,老百姓自发地在政府的指导进行了民宿的改造,现在鼓浪屿大概有200多家民宿。现在我们对鼓浪屿进行游客人数控制,现在保持在平均每天3万人。鼓浪屿还有很多以前的建筑,当做民间的博物馆进行文化的展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