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号也叫外号,是根据人的特征、体型等给人另起的非正式名字,恶意的侮辱性绰号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会引起被喊绰号者的反感。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出台校园欺凌治理方案,明确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也属于校园欺凌。消息一出,引发热议,不少海口网友表示,自己正在或曾经深受其害。
发型肤色性格被取笑 表达合理诉求被骂成“躁郁症”
11月14日,海口网(微信号:haikouwang2013)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说起绰号,几乎每个人都会被贴上大大小小的标签,有的坦然接受,当成调侃。然而有的人则是因为发型、肤色、性格被身边的同学取笑,在宿舍集体生活中,甚至有学生因为希望室友起床声音小一些,被起绰号辱骂,不幸得了“躁郁症”。
“难听的绰号让我很生气,我不喜欢。”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四年级学生小陈告诉海口网记者,同学之间取一些无伤大雅的绰号本没有什么,可是最近自己无缘无故被同学取了一个“傻瓜”的绰号,而同校的表妹因转班竟被同学称为“叛徒”“走狗”,这些绰号她很难接受。
海口小学生中午排队放学回家。记者钟圆圆 摄
27岁的海口上班族阿丽(化名)初中时留了一头和樱桃小丸子一样的短发,被同学调侃她的发型像一个椰子壳,就给她取了“椰子”的绰号,取笑她头大。正处于爱美的年纪,因为一个发型就被人叫“椰子”,她心里十分委屈,甚至到了初中毕业,同学忘记了她的名字,却仍然记得她“椰子”的绰号。
无独有偶,小杰因皮肤黝黑被同学叫“黑人”“黑仔”,面对调侃他总是假装大度,其实内心十分厌恶;已毕业的海南大学生大鱼,因小学时爱和女生一起玩跳绳,被人叫“娘炮”;上班族阿蒲因为发育期肥胖,被初中同学叫“肥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奇怪的绰号成为他们心中的烙印,每每记起这些绰号,他们仍表现出抗拒。
今年18岁的阿妍中考失利后,父母把她送到海口市龙华区的一所私立学校读高中,2017年9月,她升入高三,为了节约学习时间,她选择住宿,然后她所期待的集体生活却成为了她后来的噩梦。“早上5点,有几个室友就会打着学习的名义起床开灯打闹和化妆,根本不考虑还在休息的人。”这让原本睡眠就浅的阿妍苦不堪言。无奈下,她求助于管理员,管理员的介入让吵闹的室友有所收敛,但阿妍也变成了她们群起而攻之的对象。
“叛徒、野鸡……给我起了一堆绰号,每天在宿舍指桑骂槐,实在受不了。”久而久之,阿妍长期以来压抑的情绪大爆发,患上了躁郁症,她开始整晚整晚失眠,成绩也随之一落千丈。“没礼貌没家教的人才会给别人取侮辱性的绰号。”阿妍认真地说道。
家长不接受侮辱性绰号 如何处理却没好招
有学生因为长得黑被叫“非洲黑豹”;有学生因为作业跟不上被叫“蠢猪”“笨蛋”;有些因为近视戴眼镜被叫“四眼”;有学生因为当班长被叫“斑马”……对于取绰号这件事,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之间爱嬉闹、玩乐,相互之间爱取绰号无可厚非,但取侮辱性绰号不可取,但是怎么应对孩子被取侮辱性绰号,很多家长也没有很好的方法。
“我在家都是叫‘宝贝’,好好的孩子你叫他‘蠢猪’,哪个家长能接受得了。”海口网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对于自家孩子被取侮辱性绰号,多数家长表示反感。“如果对孩子影响大,孩子明显不喜欢,不接受,这个绰号就很不适合。”海口市金盘实验学校家长文女士认为。
“有些孩子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是侮辱性绰号,孩子还小,不要太当真。”家长陈先生表示,孩子互相起绰号很普遍,有时候,有些孩子是无心之失,没必要较真,恶意调侃的话就加以制止。
小心“皮格马利翁效应” 家长学校要出招
“看似调侃的绰号,其实会对孩子产生暗示作用,让他自我怀疑,对自己的认识产生偏差。”海口市人民医院的临床精神心理科主治医师林明栓提醒,恶意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容易出现“皮格马利翁效应” ,让被起绰号的孩子出现消极的自我暗示,认为自己真如别人眼中那么差劲,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孩子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开展社交。
“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被起侮辱性绰号,要鼓励孩子主动跟对方沟通。”家长赵女士的小孩今年三年级,姓黄,一度被一个同学取名叫“黄牛”,孩子很气愤,后来孩子主动与同学主动沟通后,事情圆满解决。
海口市人民医院临床精神心理科专家为青少年答疑解惑。记者钟圆圆 摄
“既然有些孩子年纪小,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侮辱性绰号,家长就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市民符女士表示,如果只是普通的打闹,大家互相起绰号可以接受,但是侮辱性绰号绝不可以,但是在孩子根本认识不到侮辱性绰号的年纪,家长应该加强教育,提醒孩子哪些属于侮辱性绰号,不给任何同学起让他们觉得不舒服的绰号。
海口市人民医院临床精神心理科专家薛志敏提醒,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被取侮辱性绰号的孩子,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出现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相对的,给他人取侮辱性绰号的校园欺凌施暴者也可能有心理疾病。面对侮辱性绰号,薛志敏建议大家要学会理性对待不同的声音,如果感到强烈的恶意,要大胆表达心中的厌恶,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情绪状态,不要一味忍让;学校可以加强德育,教孩子学习尊重他人;家庭教育强调潜移默化,家长要以身作则,教会孩子不嘲笑他人,在孩子遭遇校园欺凌时用给予最大的支持;而教育部门则要加强对校园欺凌的处罚,防止这一现象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侵害。
记者钟圆圆 伍凤妹 摄影报道
(海口网11月14日讯)
相关链接:
“起侮辱性绰号”属欺凌 这项方案出台获网友爆赞·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