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10月17日消息(记者余冰月)10月16日,人民网新电商研究院发布《农村电商发展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随着新经济业态和新消费形式的崛起,中国的社会和商业环境正迎来深层次的变革。尤其是在广袤的农村地区,在以电商为代表的新模式和新技术的推动下,农村地区的“上行下达”正经历巨大变化,助力农村经济拥抱一个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
《报告》分析认为,电商将从三个维度推动中国农村的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尤其是近年来,以拼多多为代表的创新农货上行模式,有望破解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上所面临的难题,走出一条完全不同于现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农村电商发展趋势报告》指出,农货上行正推动中国农村的深层次变革。(图片来源:人民网)
农货上行对中国现代化具重要意义
截至2018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59.58%,但乡村常住人口仍有5.64亿,中国农村的生产和消费主体仍然是约2.3亿小农户。从生产和消费的空间格局来看,中国农村仍属于数千年来“内卷化”发展所形成的自给自足型小农社会的延续。
《农村电商发展趋势报告》基于农货上行的历史发展脉络、政策支撑环境、市场演变过程等研究和剖析,分析指出:继工业品下行之后,农货上行将成为农村电商的主要发展趋势,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电商是农货上行模式的主要推动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长9.0%的情况下,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吃类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累计增长率处于33.8%-57.3%的高位增长区间,显示了长足的增长潜力。(图片来源:《农村电商发展趋势报告》)
分析认为,受限于土地状况、生产主体等客观及历史沿革,中国传统农产品价值链仍面临四大挑战,包括小农户经营、交易成本高、产业链过长、超时空交错、信息流失真等在内的经典难题,依旧是阻碍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矛盾。
分散的小农户决定了中国农业产业链的基本状态。该产业由高度分散的小农户,加上千千万万的小商小贩,再加上缺乏新式设备的毛坯型批发市场构成,这是一个相对低效能、高损耗、高成本的产业链体系。
在冗长的农产品产业链条里,各方参与者均感赚钱不易,消费者则感觉“越买越贵”。
以河南大蒜卖给北京消费者为例,传统产业链中,一斤河南农民地里的大蒜要到达北京消费者的餐桌,需要经历农民—小商贩—产地批发市场—商贩—销地批发市场—超市/菜市场—消费者等多个环节。
在各个环节中,由于物流和储运的高损耗、上游环节传导下来的以次充好等各类风险、下游环节的市场不确定性、再加上本环节高强度的劳动和资本投入,使得各个环节所增加的成本不断累加,最终结果则遵循了完全竞争条件下超额利润为零的市场规律,即所有环节赚的都是辛苦钱,没有获得任何超额利润。
《报告》指出,该产业链条反映的是中国农业产业的核心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将2.3亿小农户和超过10亿消费者连接,是“天量生产者”对接“海量消费者”,需要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这不仅使得农业“第一公里”的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更导致农业生产者无法通过质量差异化来获得超越平均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如何推动大规模农货上行,对于农村地区摆脱贫困,助力中国在小农社会背景下实现国家现代化具有决定性作用。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