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方向———华光礁 号沉船特展展出的沉船船板
“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展出的出水古陶瓷器皿。
800年前,一艘满载货物的宋代商船,在航行到西沙华光礁时,不幸触礁沉没。数百年来,它被浪击水冲、为石撞沙掩,直至二十一世纪,方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水。它为我们再现了中华古代航海之光,可明中国历朝历代对南海之经略,可证海南岛及其南海诸岛先民对南海开发之贡献,可溯中西方文化交流之源远流长,可承中华传统之航海文化!洗去厚积的泥泞,黏结破碎的裂痕,沉睡不惊的海底秘密终于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出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上重见天日。
800年前,一艘满载货物的南宋商船,航行至“千里石塘、万里长沙”的西沙群岛华光礁处,不幸沉没,数百年来,它被浪击水冲,为石撞沙掩,与历朝历代民舟官舶一起,默默倾诉着海洋先民未了的航海心路,记载着东方海洋文明悠长的历史篇章。
南溟水土留船迹
早在汉代,中国不仅发现了南海,而且对南海的岛屿、沙洲、暗礁、潮汐等有了一定认识。自唐宋时期,出现了专指西沙、南沙的古地名,如千里石塘、万里长沙。
在中国考古界,通常以地点来命名发现的文物遗存,华光礁Ⅰ号沉船,顾名思义,就是在西沙华光礁发现的第一艘沉船。
据介绍,华光礁原称觅出礁,位于西沙群岛中部靠南,露出水面的礁石围成东西16海里、南北5海里,水深20米的潟湖,渔民称之为“大筐”。环礁背面有一狭窄出水道,南侧有两条开阔水道,可供船只进出避风。
海南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章佩岚告诉记者,华光礁Ⅰ号沉船的地点在礁盘内,靠近礁盘西北部,距礁盘外缘最近处约50米,此处礁盘的珊瑚丛高潮时部分露出水面,低潮时隐没于水下。
华光礁Ⅰ号沉船穿越800年时空,浅浅的埋藏于珊瑚砂之中,出水的511块船板,仅仅只有原船1/3的体积,考古人员在提取船板时,还是惊奇地发现,船板是5层叠压,局部高达6层,船板平均长度在5米左右,发掘出最长的一块船板长达14.4米,宽度为0.3米以上。
章佩岚介绍,华光礁北边的水道极为狭窄,稍大一些的船只几无通行可能;南边两处水道的水较浅,水道长而蜿蜒曲折。在没有机械动力,仅靠人力与风帆行驶的南行古代帆船,在盛行东北风的南海冬季要想顶风通过南侧狭长曲折的水道进入华光礁避风绝非易事。
西沙群岛地处海南岛东南百余海里,水深900-1000米的大陆斜坡台地上,由10个干出礁、29个天然岛屿组成。这里是中国大陆出海远航途径的必经之地,是南洋回返船只可利用的地理标识,又是南海丝绸之路海道上最危险的水域,在其水下留存着多处沉船遗迹。
然而,正是因为南海连接太平洋、印度洋,成为亚洲东部、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东非及欧洲等地沿岸国家海上通商往来和进行交流的必经之地,海上航线纵横交错,被誉为“世界第三黄金水道”。
(编辑:陈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