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藏书是乐趣无穷
上世纪的小人书摊
在刚结束不久的中国嘉德今年秋季拍卖会上,季羡林儿子拍卖其父亲藏书,成交额超过一千六百多万元,成交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八,这不仅震动了藏书界,也让一般民众对藏书提高了兴趣,对于普通藏书者,着实也触动了一把。
有人说,藏书是一种雅好,一种美事,只有在生活优裕,文风鼎盛,鸿儒硕彦荟萃的地方,才有所谓藏书。这话把藏书说得过于高深夸大,实际上,是文人,都爱藏书,不在于生活是否优裕,文风是否鼎盛。我真正藏书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历史虽短,但存积了藏书“六字”真言,愿与藏书者交流。
精与钻
说起来,我的藏书兴致,由著名学者余秋雨引起。1970年代中期,我有了正式工作后,陆陆续续有了一些书,但都不是有意识收藏,只因为爱看书而到书店买了一些,向别人要了一些。1990年代,我又去余秋雨先生在合肥的琥珀山庄寓所看望,发现房间里并没有多少家具,只有一排排书橱十分醒目。我对一个家庭里有这么多书橱感到惊讶,也是这个时候,余秋雨先生对我讲了他的藏书爱好,他还签名送给了我一本他的新著《文明的碎片》。在说到藏书时,他讲到了藏书要精不要滥。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真正意义的藏书。
藏书要“精”,这确是至理名言。现在书籍繁多,如果要收藏书,那实在容易不过,但要选择有收藏价值的书,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么什么样的书才是有收藏价值的书,这没有统一标准,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以我那时的标准,一是名著,二是古书,三是禁书,四是市场上稀有的书。实际上,这个标准现在看还是浅薄了。至今,藏书界对什么样的书可值得收藏仍没有统一标准,许多人收藏书是跟着市场走,以拍卖价格为风向标,但无论文人还是投资者,藏书要精选,这是大家认可的。
藏书要“钻”,这就是要钻研,要舍得花功夫。世上书太多,名著也多,但并不都值得收藏,道理很简单,名著印刷量必然大,收藏不见得都有价值,而且你也没能力买这么多,藏得下这么多。而同样是一本名人的书,有名人的签名、印章或批改,这本书就与同版本印刷的书不一样,就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了。如拍卖的季羡林的藏书,其中有的书在市场上也能买到,价格一般,但正因为这些拍卖的书有了季羡林的签名或印章,因而价格抬升,收藏有了价值。日常生活中,收集有名人签名的书不容易,因此,我们收藏这样的书,就得早有准备,要钻研下功夫。比如,1990年代我去上海参加一个文学颁奖会,事先我并不确定能见到巴金大师,但我还是准备了他的名著《家》带在身上,“以防万一”。在上海期间,老作家陈登科突然要去拜访巴金,而且指名要我陪同。就这样,我见到了我崇敬的巴老,带去的《家》也让巴金签上了名。
在老北京做过学生的人,至少百分之六七十有逛书摊的嗜好。伙计们穿着灰大褂,出言谦逊文雅,那做派是典型的京派。
如今街头的旧书摊
捐与留
也是余秋雨先生的《文明的碎片》中,有两篇关于藏书的散文。一篇是《风雨天一阁》,讲的是著名藏书家范钦与他筹建的藏书楼———天一阁的故事,一篇是《藏书忧》,讲大量的藏书给藏书者带来忧愁的事。两篇文章我读过数遍,对《藏书忧》,当时没有多少感受,因为那时我的藏书不多,年龄也不算大。随着书的日积月累,我的藏书越来越多,藏书的忧愁慢慢出现了。1990年代中期我迁居海南时,一个集装箱里,一小半全是书。来海南后又搬了几次家,搬来搬去最折磨人的还是书。面对半房间的书,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书架直达壁顶,一架架连过去、围起来,造成了一种逼人身心的文化重压。”这里应该说是书的重压了。为太多的书,我真的有忧愁了。
这个愁,内忧无非是两个,一,书这么多,自己也看不了,老放在家里怎么办?二,现在青年人大都在网上求知识,有的纸质书他们也不喜欢,我这堆书,不知以后留给谁?思考良久,得出两个结论:一,书是给人看的,自己不看,光藏着,那是糟蹋了书,书应该让更多的人看,让有读者的地方或能利用它的单位收藏。这就产生了“捐”。二,书必竟是自己所爱,藏书也是自己的乐趣,全捐了当然不舍得,而且有的自己还要看。因此又产生了选择性的“留”。
2007年9月,海南省图书馆开馆之前,在《海南日报》上发出了向社会募集图书的告示。我看到后,觉得这是个捐书的好机会好去处。我在自己的藏书中整理出马恩列斯选集全套、1976-1992年的《大众电影》、1980-1992年的《集邮》《三国志》《晋书》等一批史料性、古籍类图书,捐送到省图书馆,成为在告示后第一个向省图书馆捐书的个人。2008年夏,我了解到我省道德模范之一的定安县农民孙衍吾,自费坚持在村里办“知海书屋”,免费提供报刊图书给村民阅读,我便在自己的藏书中,又找出适合农民阅读的280多册图书,亲自送到在定安乡村中的“知海书屋”。
我这种捐书,对自己藏书来说是减负,但对社会来说,是提供图书资源,服务读者,这里有藏书的乐趣,捐书的快慰。“书传善缘,播种温暖”,捐书,既消除了藏书的烦忧,与人与己又有好处。人活一生,或绚烂,或沉静,或豪放,或婉约,会有多种“版本”,处置藏书,是藏书人生活中的大事,亦应有多种“版本”,不可苛求。
易与难
文人说道:藏书是大业,藏书家越多,卷帙越浩繁,社会越见雍容优雅,人也会有礼有节,文质彬彬。以前,我们以藏书多为荣,以有书房为骄傲。今日,为看书而藏书的不如以前多,书房改成了电脑房。一些人孜孜不倦去旧书店、旧书摊寻购书籍,其中为了读书而去的成了少数,更多人是为了收藏,一旦时机成熟,就卖出去。针对这种情况,有人说,选书藏书越来越难了。但我觉得,现在藏书应该说既难又易。
说“难”,固然难,现在想谋取一本古籍原版刻印本,那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珍稀书籍,你就是花上重金,也不见得能到你手中。说“易”,也真是容易。网上兜售书籍的网吧、信息层出不穷,你要求购什么书,发出信息,很快就有反馈,再也不需要你一家家书店跑,一个个书城找了。藏书者都知道的《藏书报》,每期都刊出售书、求书的信息,兜售的书新旧如何,缺少几页或是哪里损坏,哪年哪个出版社出版,价格多少,等等,都说得清清楚楚。你想要,办个邮购即可。
藏书与字画、古玩收藏不同,由于古旧书本身缺乏观赏性,附庸风雅者绝不是藏书者主流,当下,也有一些藏书者主要目的是投资。著名藏书家韦力说:“藏书热背后掩藏了众多不理性因素,大多数藏书爱好者买书全凭个人兴趣,并不太懂得版本知识,所以其视若珍宝的古旧书也许并无太大收藏的价值。”我觉得,书与字画、邮票、瓷器、钱币等一样,不过是收藏的一种门类,藏书追求的主要是个人兴趣爱好,传承历史、文化、思想,对典籍做归纳、整理、研究,那是个人力量难以承担的责任,因此,略藏一点书,看看玩玩,既长学识,又为信息社会贡献徽薄之力,何尝不是人生一大乐趣。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