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加茂村的黎族妇女在纺线 喜忧参半
黎锦能列入世界级的非遗名录,不得不提到一位黎族老人———王学萍,正是由于他和一批人一直的努力推动,历时9年之后,黎锦逐渐由省级(2005年)、国家级(2006年)的非遗项目,最后晋升为世界级,真的是来之不易。作为省民族学会的会长,最近,王学萍又到五指山、保亭、乐东、东方和白沙5个市县跑了一圈,考察黎锦的保护工作进展情况。“总的感觉是:忧多于喜!”他对记者说。
让他担忧的问题是什么呢?缺少经费还是人手不足,或是另有苦衷?
王学萍告诉记者,黎族织锦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经费,国家拨付和省里配套的资金都已到位,一些经费甚至已经拨到了市县,并不缺钱。现在缺少的是牵头做事的人,尤其是由于缺少用地,而导致缺少原材料。
原来,根据五项承诺中的第二项———“建立纺、染原料生产基地”,要在相关市县建立一批棉花、麻和蓝靛等植物的生产基地,为黎锦的纺、染技艺提供基本的原材料,需要种植棉花300亩、麻200亩、蓝靛植物200亩和其他染色植物2000株。
“但目前在各个市县的征地工作很不顺利,需要省里和市县两级政府部门的配合、协调和支持,否则这项抢救性的保护工作,很难实施下去。”王学萍不无忧虑地说,“按这样的情势走下去,到2013年年底恐怕难以实现对联合国的承诺,纺、染、织、绣四大工艺恐怕会消失得更快。”
不过,王学萍也看到一些村、镇对黎锦的保护采取主动的措施,且有比较突出的创新性成就。
比如,白沙南开乡就以每月1000元的费用,聘请一位老人在南开村传授双面绣技艺;东方东河镇政府则出钱聘请7位老人(每人每月1200元),为西方村的年轻妇女培训絣染技艺。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