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民风民俗
“世界级非遗”黎锦两年抢救记 [图]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祝华 时间:2012-03-02 11:05:00 星期五



    海南五指山番茅村,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黎锦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兰香(左)。


双面绣图案精美。


    2009年10月,黎锦染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政府在申报这一濒临灭绝的文化遗产时,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郑重承诺,保证使黎族的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来。

    通过走访海南省及各市县级政府黎锦文化主管部门、博物馆、黎锦加工制作企业、黎锦研究所、黎锦传承人,记者看到了为兑现诺言各界所付出的艰苦努力,更体会到对黎锦保护和传承的良苦用心。

    抢救传统技艺是当务之急

    如今参观海南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中心,橱窗里展出的个别黎族传统手工技艺筒裙、头巾等,有部分是由一个叫“宋兆麟”的人捐赠的。作为民族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黎锦传承人要处理好保护与创新的关系,但当务之急是保护好黎锦的传统技艺。

    宋兆麟说,每个方言的黎锦都具有原生态、原生地和原真性这些特点,只有认真地调查研究,挖掘整理,才能有效地抢救古老黎锦工艺,在此基础上,生产出“原汁原味”的传统黎锦,一板一眼都要保持原样,并让广大年轻人理解黎锦的内涵与艺术魅力,真正把黎锦的传统工艺继承好、传承好、融合好。

    “中国实施非遗保护,其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主要采取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三种重要方式。”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邓景华也认为,“抢救”、“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内容,要实现对黎锦的活态保护,使其得到传承和发展,首先要做好抢救性保护工作,保存文化基因。

    而黎锦的生产性保护,据邓景华介绍,是指在保持其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生产、开发,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利用和发展。在学界,这种保护方式被生动地比喻为“活水养鱼”,即在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使黎锦更好地融入民众、融入生活,反哺社会。

    “对黎锦进行生产性保护是有一定规则的,生产性保护也不等同于生产性方式开发。”邓景华说,非遗保护的黎锦更多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制作的纺织品,一要就地取材,二要手工制作。手工艺品和仿制的工业产品有本质不同,如果借用“非遗”产品的名气粗制滥造,真正具有文化精髓的东西就要被挤向边缘,最终失去生存空间,失去生命力。


 
海南保亭甘什岭海南原住民文化游览区全面展示黎族传统黎锦编织。


    抢救“非遗”黎锦


    国家“非遗”黎锦代表性传承人之一的容亚美。

    多管齐下复活黎锦

    “一种文化形式得以保存,不能离开人民这片广阔而厚重的土壤,在民众的关注支持下形成的文化环境是黎锦工艺得以薪火传承的重要因素。”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体局副局长陈运星说,每年在举办“三月三”和中国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活动期间,保亭都会以比赛形式把古老的黎锦工艺完善呈现,给优秀黎锦织女展示技艺和交流沟通的舞台。

    “要调动织锦积极性,发展黎锦工艺文化建设和队伍建设,就必须使其成为乡村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化馆黄呈说,保城镇番道村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织锦村”,目前,村庄里15个黎族妇女个个以织锦为业,黎锦传统工艺产业正开始成为保亭经济发展的亮点。

    据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初步建立了白沙、东方、五指山、乐东、保亭等5个市县黎族传统技艺传承人的档案数据库,下一步还将继续通过普查和专题调查,用文字、录音、照相、摄像等多种手段,全面记录黎锦技艺及其传承人的相关信息,同时抢救和收集一批承载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信息的实物(如以黎锦为主要特色的黎族服饰),分类整理,立档管理,建成多媒体数据库。

    自黎锦“申遗”成功后,海南在建立遗产保护法规和规章的道路上也快速前进。2011年6月,海南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查批准了《白沙黎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条例提出,要设立专项资金,加强管理和抢救,宣传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等,同时,还鼓励利用黎锦资源,开发、生产双面绣工艺品等具有民间和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产品,拓展民间民俗文化旅游服务。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陈佩说,为挖掘黎族妇女运用植物染料染色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海南在相关市县建立一批棉花、麻、蓝靛等植物生产基地,为黎族传统纺染技艺提供基本的原材料。计划2010至2013年,种植棉花300亩,麻200亩,蓝靛植物200亩,其他染色植物2000株。


    多形式传习织女队伍日壮

    家住保亭加茂村的黄桂琼受曾祖母、祖母、母亲的三代人传承,11岁时初学织锦,刚开始每次编织黎锦都感到很难,编织黎锦图案难以成功。母亲的劝导和鼓励增加了她学艺的信心,经过多年来的勤学苦练,她终于成功掌握了黎锦编织的各种技巧,编织出一幅幅精美、夺目的黎锦。几十年的学习和实践,也为她积累和传承黎锦技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目前,保亭9个乡镇463个村庄共997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传承人中,已有3人被认定为省级黎锦代表传承人,县级黎锦代表传承人10名。

    过去,黎锦靠的是代代相传、母女相传,近年通过多种形式的传习,海南黎锦织女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掌握双面绣技艺的人数已从“申遗”时的5人发展到近百人,而全省能够纺织普通筒裙的织女约有上万人。但全面掌握纺染织绣传统技艺的传承人仍为数不多。

    在近年黎锦传习活动中,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杞方言黎族妇女周秋梅、赛方言黎族妇女黄桂琼和胡春芳分别收徒传艺52人、36人和20人。

    为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保亭举办了黎锦技艺培训班,来自乡镇农村的不少中青年妇女参加了学习。保亭还计划在县文化中心楼设立一个面积为300平方米的黎锦技艺传习馆,用于开设传统纺纱、染色、织布、刺绣传承培训基地。与此同时,保亭县职业中学等学校还设立了黎锦纺织技艺班,从明年起每年培训学生30人,学制3年,并在中小学普及黎锦技艺课程。

    “以前学习黎锦技艺是出于生活必需和兴趣爱好,但要把这么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好,除了掌握传统黎锦花纹图案的织法,还要在加工中不断演练和创新,使传统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增加其艺术性和独特性。”符秀美说。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设立的,它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列入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尽管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存续状况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申报国家需要承诺制订专门的保护计划。

    我国被列入急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列入的: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2010年列入的:新疆的麦西热甫、福建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以及中国活字印刷术。

    我国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1年通过的:昆曲;  

    2003年通过的:古琴艺术;  

    2005年通过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9年通过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 

    2010年通过的:京剧、中医针灸。

    (图片由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张杰、于伟慧摄 文见习记者 宋 敏 海南日报记者刘 贡)

(编辑:韩静)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