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古村老街
无言古墓:海南历史的背影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祝华 时间:2012-05-28 16:47:30 星期一


海口市水头村丘濬墓。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瓮棺葬:汉代海南特有的墓葬

    两瓮一釜:瓮为灰黑色的硬陶,高50厘米,口径30至35厘米,腹径45到60厘米,底径30至40厘米,侈口,肩部附有四横耳或三角状耳,瓮身纹饰有水波纹、周弦纹及曲尺形纹饰;釜为敞口寰底素面夹砂粗陶,高40厘米,口径50厘米,底径52厘米。瓮釜相套,中间一瓮底部打通。这是在陵水三才镇后港村西边200米处出土的瓮棺墓葬,专家称之为“孟坡墓群”。

    据海南省文物部门统计,目前海南发现被明确定为汉代墓葬的有5处,分别是陵水的“福湾墓群”“军屯坡墓群”“孟坡墓群”、白沙的“志针墓群”和三亚市藤桥镇的“番岭坡墓群”,都是瓮棺墓葬。

    王育龙告诉记者,海南岛汉代墓葬最突出的、带有普遍性的瓮棺葬特征,在同时期的大陆地区几乎看不到任何痕迹,瓮棺葬在大陆特别是中原地区的史前仰韶文化中却较为流行,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它们是否有直接的继承关系或某种内在的联系,或者通过何种渠道、在何时传入海南岛,目前还找不到充分的证据。

    “就海南岛两汉时期的墓葬及其文化风貌而言,瓮棺葬无疑是海南汉代墓葬极具个性的表现,但在文化内涵上仍然与大陆尤其是岭南地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王育龙说。

  凤毛麟角的隋唐墓葬

    在澄迈县老城镇富昌村附近有一块冯姓墓地,墓地中有一座最为显眼的石墓,底座有3层八边形玄武岩石基,最上面一层每边还可有“乾”、“坤”等八卦,其上为圆形黑色石头干砌而成,顶部为穹窿形,整个坟茔颇为壮观。虽然没有墓碑,但周边冯氏村民都将其当作自家的祖坟看待,并说那是冼太夫人的衣冠冢。

    作为高凉太守冯宝的妻子,冼夫人一直是丈夫政治和军事上的好助手,她本人对海南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更是举足轻重。隋仁寿二年(602年),冼夫人在巡视海南途中逝世,归葬今天的广东电白山兜丁村。然而,海南当地老百姓对她敬仰有加,便砌筑衣冠冢来怀念冼夫人。尽管只是衣冠冢,但它毕竟是海南已发现的、隋代唯一的古墓葬。

    其实,即使唐代的墓葬,留存至今的也少之又少。

    记者先后陪同海南大学社科中心研究员阎根齐、海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王育龙经过半个月的实地走访和资料查找,目前仅找到3处能确认墓主姓名的唐代墓葬。

    一是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雅咏村西南面的韦执谊墓。唐永贞元年(805年),官居左丞相的韦执谊被贬为“崖州司马”;元和七年(812年)病逝于贬所,葬于今址,迄今整整1200年。韦执谊是海南岛韦姓的先祖。

    同在805年,户部尚书吴贤秀也被贬到崖州,落户“张吴都”(今海口灵山),3年后辞世,葬在今海口市美兰区演丰镇博渡村西面600米处的龙窝坡上。

    另外一处是位于文昌铜鼓岭南麓陈笠村附近的符元生墓。符元生曾任广东南雄太守、选任中书令,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年),奉旨入琼抚黎,后落籍文昌,成为符氏迁琼始祖。

    阎根齐认为,海南隋唐二代墓葬遗迹稀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绝大多数贬官死后归葬内地有关,此外,中国古人有“叶落归根”观念,客死他乡后,一般都会留下遗愿让亲属想方设法归葬故里;这种情况到宋代还很普遍,如赵鼎死后第二年得旨迁葬浙江石门。

(编辑:韩静)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