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族生活用具。

石器“男根”。
近日,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和它的创建者———收藏“痴人”袁金华的故事,引起了光明日报、海南日报等多家媒体的极大关注。
这座穷尽袁金华心血,聚集了3800多件藏品的私人博物馆,将黎族历史文化、汉族历史文化分类展示,还包括海南本土古黎族生产工具、生活使用器具系列物品。这些文物,从多个侧面展示了黎族同胞独特的山、海文化形态,为解密黎族文化打开了一个窗口。这些珍贵的藏品,不仅是海南本土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研究海南本土文化的重要史料。
63岁的乐东邮电战线退休职工袁金华的私人博物馆———白沙河谷本土文化园近日实实在在地火了一把。
3800多件藏品,如果说详细分类的话,也许有一百种分法。但袁金华选择了最简单的分法:他将有关黎族历史文化的馆藏列为山文化,把有关汉族历史文化的馆藏列为海文化。他的120多平方米的室内展厅中,进门左手边是山文化,右手边是海文化,相映成趣。
山文化区主要展示的是以海南本土古黎族的生产工具、生活使用器具和黎族哈、杞、润、赛、美孚方言的多种色彩、多种图纹的麻、丝织锦服饰,以及成套的古纺织工具。还有大量的黎族古代纺织非物质文化及已物质化的文化遗存物。
袁金华的海文化藏品,主要以海南沿海一带古汉民族本土文化(包括古代外来文化)和海洋文化(包括古代海捞文化)两个层面。其主要类别有海南本土沿海一带发现和出土的旧石器和新石器、其他山区发现出土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旧石器组、新石器石锛系列等物品。
此外,海文化展区还有海南本土出土的青铜器和传世的铜器战国时期青铜绳纹壁,战国青铜绳纹四耳大鼎等大量珍贵文物。
蛙锣: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蛙锣是一种古代黎族的敲击体鸣乐器,以青铜铸造而成,这种乐器形似盘子。锣面稍带弧度,锣面周边铸有四环形图案等纹饰。这种锣因其边缘一侧等距地铸有三只小青蛙而得名。老袁收藏的35面蛙锣,从汉代到清代历经多个朝代。
据袁金华考证,青蛙自母系社会以来,在海南就被视为水性温和生灵,繁殖能力强,又能祈求风调雨顺等情结的灵物。以至后来,海南黎族男女服饰上都织绣有蛙纹图。在古代黎族村落,蛙锣不仅是法器、乐器,还可作为货币用于交易,成为家庭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一个家庭的蛙锣数量越多,代表着这个家庭经济殷实,权力也就越大。
展馆内每一面蛙锣的收藏都包含了一段故事和袁金华的一份心血。为了收集这当中的7面清代蛙锣,老袁差点搭上自己的性命,回忆起那次经历他至今心有余悸。
那是2004年8月,一次台风过后,在乐东黎族自治县万冲镇一个边远的黎族村寨里,大雨引发了山体滑坡,当地人在滑坡现场发现了7面青铜蛙锣。袁金华得知这个消息后,顾不上天降暴雨,找了一辆三轮车载着他直奔发现蛙锣的村寨而去。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车到半路时,暴雨冲断了通往黎族村寨的公路桥。10多米宽的河面,不要说车子,就是人都过不去。
相关链接:
中国民间收藏:风云烟标史
百元真钞长“犄角” 专家称有收藏价值
1分硬币价值几千元? 收藏界人士称其蓄意炒作
火花收藏:海口火柴厂初期出品最珍贵
收藏佳品:脱颖而出古银锭
收藏:一个海口人的玉鱼之缘
男友是花心纨绔子弟 有收藏床单的怪癖
(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