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文昌市琼剧团演员住在团里统一租住的小楼里,虽楼道狭窄,条件简陋,但演员们过得很充实。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近年来,随着琼剧演员青黄不接、市场价值减弱、受众群缩减等问题的出现,作为海南本土文化灵魂的琼剧,其传承与发扬受到挑战。但是,无论是在海南本土还是异国他乡,总是有这么一群人,不求回报、不遗余力地开始琼剧传承的“接力赛”,他们是“琼剧义工”。
76岁的老教师、知名作家郑心伶,担任着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广东鲁迅研究学会会长,近日他又多了一个“名号”———海南省文昌市琼剧团董事长,一位不领工资、没有任何津贴待遇的董事长。这位热心的“琼剧义工”,四处筹款争取各界支持,让海南文昌琼剧团涅槃重生。
10月31日海南省文昌市琼剧团在文昌开始了首场演出。
“轻轻足,房门下,看新娘,几整装。么花娘,见我放面向土墙,反得了横目不看。可怜我,在南洋,见男女,行街上。牵手并肩靴平长,空忆我人在故乡。”这是海南著名琼剧编剧吴发凤的作品《爱河潮》中唱词,唱的是一位下南洋的文昌男子正在思念远在家乡的新婚妻子。
1930年代,出生在海南省文昌市文教镇的一个小男孩,一听到同源小学的操场上有人唱起这段琼剧曲目,就飞快地跑到戏台后面,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掰开外围隔着的“竹席子”,透过罅隙“蹭戏看”。在当时,一场琼剧的门票要6毛钱,对于一般家庭的孩子来说是昂贵的。
时间一晃70年过去,昔日小男孩已变“白头翁”。一位76岁的古稀老人,如今,仍能一字一句轻轻哼唱起《爱河潮》的选段。
这位老人,叫郑心伶。他在三尺讲坛工作50年,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广东鲁迅研究学会会长,出版了30多部鲁迅研究、文艺批评、散文、小说等作品,从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待遇。
近日,他又多了一个“名号”——海南省文昌市琼剧团董事长,一位不领工资、没有任何津贴待遇的董事长。
就在10月22日晚上,海南文昌琼剧团涅槃重生后首演成功。在文昌工会广场的大舞台上,郑心伶当着5000名文昌戏迷饱含热泪说了一句:“侬回来了,侬回家来了”。
首演前郑心伶专注地看着文昌琼剧团演员们的彩排,有几多感慨。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海南文昌琼剧26年未“发声”
文昌,素称“偃武修文”的钟灵福地,文昌者,文运昌隆也。旧县志对文昌的“风俗”就有记载:“习礼义之教,有华夏之风”、“文风甲于他邑”。
2009年,郑心伶从广州回到家乡,一位朋友半开玩笑地问他:“郑教授啊,文昌人总说自己木用(意为文昌人自信,自强),但是你木用到没戏唱,到底木用在哪?”
事实上,作为本土文化灵魂的琼剧,在文昌已经整整26年没有自己的剧团“发声”了。
琼剧原称“土戏”,形成于元朝,于明末清初吸收闽南西、徽调、昆腔、潮州正音戏等逐渐形成一个地方剧种。后期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文昌琼剧以倡导文明戏、时装戏、现代戏为主,闻名全岛。1960年,原文昌琼剧团成立,曾被誉为“琼剧一枝花”,由于受市场冲击,1987年后渐渐淹没。
“这句话相当于文昌话中一句最‘毒’的话——你木用,但你木用到‘没裤笼(文昌话:小裤)穿’!”郑心伶深感,是时候为家乡的文化做点事了。朋友的这句玩笑话触动了郑心伶的灵魂,让这位写作者想强烈地发出振兴文昌琼剧的强音。
此前,他牵头成立了海南文昌文化研究会,先后出版10多本关于文昌文化的丛书,但并没有引起普通百姓的关注。他意识到,“阳春白雪”必须与“下里巴人”融合、齐放,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民生”。
于是,郑心伶向海南省文昌市递交了文昌琼剧团成立的相关报告,得到了大力支持。去年6月22日,文昌琼剧团挂牌成立。
海南省文昌市琼剧团的演员们在彩排。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四处筹款 甘当泰国公主书童
文昌琼剧团的重新挂牌,意味着一只凤凰26年涅槃重生。但是仍有刺耳的声音,传到了郑心伶的耳里:“挂牌是挂牌,关键是能长久经营下去吗?”、“办剧团,你就等着跪哭吧!”……
“当时,市政府为了支持琼剧发展拨款25万元启动资金,但是我算过了,这仅仅够给演员交付首期合同的工资,连给他们租房子都不够!”这位
文人,从没下过海、经过商,现在却开始为“钱事”精打细算:起码要150万元才能运作起来,但他已经不好意思再向政府“讨钱”了。
作为文人的郑心伶,开始与人打“钱”的交道。
去年中旬,泰国海南会馆理事长、文昌著名华侨邢诒喜的一封邀请函,让正在发愁的郑心伶看到了机会。这封《纪念泰国海南会馆成立65周年特刊》的邀请函,也让他在一年中四下南洋。“当时也觉得年纪大了还要舟车劳顿,但想到这是一个和华侨联络感情、为琼剧团筹款的好机会,我毫不犹豫地去了。”说起这事,郑心伶显得很有“心机”。
在四下南洋中,发生了一个“既是笑话又让人羡慕”的小插曲。
今年5月3日,正值泰国海南会馆成立65周年。会馆邀请了泰国第二公主诗琳通参加并为会馆题词。这也是当时唯一一家唯一邀请到泰国公主“捧场”的中国会馆。郑心伶早早地便在广州买好宣纸、毛笔、墨汁,因为他
要给泰国公主当“书童”。当天,他先写好“泰国海南会馆”六个苍劲有力的毛笔字,为诗琳通倒好墨汁,铺好了宣纸。随后,诗琳通则按照他的字体一笔一划地描写。
“现在这六个大字已经成为会馆的招牌”,郑心伶说。此后,泰国海南会馆为文昌琼剧团捐赠了一辆大巴车。
老师向学生“讨钱”
现在的文昌琼剧团,用郑心伶的话说是“‘戏台’已经搭起来了”,而这背后的强大支持是海南省文昌市工商联捐助的100万元扶持资金。
“这钱,说得不好听,是我这个老师向学生讨来的。”郑心伶叹了口气说道。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海南现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邢诒川认出了恩师郑心伶。“老师,您还记得您当时黑帮‘摘帽’后教的第一个班的学生吗?您刚开始讲课还有点拘谨,但是班里有一个声音大喊,‘老师,你大胆讲,我们支持你!’”
当时郑心伶的回答是:“有革命小将的支持,我一定把课讲好!”往事如潮水般涌来。那一堂课,他讲的《韶山升起红太阳》异常精彩。那一天,郑心伶再次对邢诒川谈了重办文昌琼剧团的各种困难。
后来,在一次文昌企业家聚集的会议中,邢诒川对他说:“老师啊,这次轮到我考你了。您重办文昌琼剧团,有什么规划?”
郑心伶一听,这个事情有点“靠谱”了。于是,他大谈本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罗列了诸多重办剧团的必要性,还谈了切实可行的规划。邢诒川寻思了一会,笑着说:“老师,我决定以文昌工商联的名义捐款给海南省文昌市琼剧团,100万元!”
“当时我太惊喜了,从没有想过会得到这么多捐款!”老师一激动就把这个可爱的学生抱了起来。
三代同堂的“大家庭”
10月31日上午8时30分,小雨。文昌紫贝岭工会广场舞台是文昌琼剧团的排练场所,郑心伶正在观看演员们排练。
这个51个成员的新剧团,年纪最小的演员17岁,最老的是76岁高龄的郑心伶,可以说是三代同堂。“有人叫我哥,有人叫我阿公、伯爹,在我眼里,他们都是剧团的‘宝贝’。”郑心伶说。
这些“宝贝”,是郑心伶、钱汉堂、吕烈武等剧组牵头成员,多次去各市县剧团现场“挖”过来的。为了让演员们安心,剧团在广场旁租了两栋房子解决演员的住宿,个别演员还解决带家属一起居住的问题。今年适逢中秋节、国庆节,郑心伶还自掏腰包每人封了60元的“红包”,有时还以董事长身份“请吃饭”。
在采访时,郑心伶悄悄告诉记者,最困难时他自掏腰包,将准备在文昌买房子的30万元拿出来给剧团发工资。老伴至今还蒙在鼓里,而郑心伶则暗暗得意当了回“骗子”。
创建、开会、把关剧本、指导演出、当演员们的“心理辅导员”……郑心伶一刻都没有闲过。“虽然我在剧团不领一分钱,但是我值得。人的一生没有几件激动人心的事,这个事情做了以后大家认可,值得。”郑心伶说。
对于海南省文昌市琼剧团的重生,郑心伶多次强调,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市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是最主要的。“这个重生的‘儿女’还嫩,需要海南人都来呵护。”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