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演艺学院琼剧团的演员在化妆。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10月31日,新加坡演艺学院琼剧团和海南碧玉琼剧团在海南文昌市联袂演出琼剧《珍珠情缘》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在侨乡海南省文昌市有一首民谣流传民间:去番发财回家乡,金银衣布装几箱;闩起门来慢慢数,夫妻团圆乐心肠。时代变迁,在狮城新加坡的“番客”们乡情日渐浓,而回乡已然不是为了关起门来数“金银财宝”,而是为了守住海南的“宝贝”琼剧。
10月31日,新加坡演艺学院琼剧团的吴慧星和团友们与海南碧玉琼剧团联袂公演,在海南文昌市市会文镇金青城剧院唱响琼剧《珍珠情缘》。
10月31日晚上8时30分,新加坡演艺学院琼剧团的吴慧星和团友们与海南碧玉琼剧团联袂公演,在海南文昌市市会文镇金青城剧院唱响琼剧《珍珠情缘》。与省内众多的琼剧团不同,新加坡演艺学院琼剧团的演员都是业余演员,当天的演出不少演员是首次带妆登台。
异国他乡传承琼剧文化
眼前的台上的吴慧倩饰演的旦角唱功了得,俨然不像一位“新手”。这位1982年出生的女孩,已是一位有15年琼剧表演经验的“老行家”。
“这次回来发现我们的琼剧团发展越来越好了,灯光、舞台、表演方式都有很大改进。”在短短的几天,吴慧倩与团友先后与海南碧玉琼剧团、海南琼海市琼剧团、海南文化艺术学校等交流。
吴慧倩是琼剧科班出身,曾在海南文化艺术学校读琼剧表演专业。毕业后,在父亲创办的海南文昌市实验剧团唱了5年琼剧,“但是当时的琼剧市场不景气,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行。”2007年,吴慧倩来到了新加坡,希望在这里能寻找自己的新天地。再次择业中她选择了当幼儿园华语老师。
刚到异国他乡的吴慧倩,唱惯了琼剧,总是喜欢在家里的阳台上、梳妆镜前,“依依哦哦”的哼上几句。
但在狮城仅有22万海南人,“单是听到海南话都很难,何况是听琼剧”,吴慧倩感慨地说道,初到新加坡,琼剧已然成为浓浓的“乡愁”。
初来乍到,实在找不着哪里有演唱琼剧的地方,吴慧倩甚至想去上海越剧团哼上一曲。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了仅有5人的新加坡琼联声琼剧团,吴慧倩寻找到了乡音,但也目睹了琼剧在国外的“式微”。
据介绍,受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融合及海南话较为小众的影响,琼剧的受欢迎和被接受程度远在京剧、粤剧、越剧、潮州戏等戏种之下。目前仅存5家琼剧团,且多为非盈利性质,很多演员老龄化严重,从当年唱“小生”变成如今60多岁的“老生”。
而在新加坡演出一场琼剧,从音响、灯光、艺术指导甚至包括演员,都要靠“租”,若选择在大型歌剧院滨海艺术中心演出一晚,需花费10万元人民币。在能容纳1000多人左右的小型剧场,则需2万元人民币,且票房都不理想。
“所以,今天我们在从海南琼海市琼剧团交流回来的路上,我们的董事长还在和我说,如果再不抓紧行动,10年后新加坡的海南人没有琼剧听了。”在所有业余时间里,吴慧倩全身心投入到传承琼剧文化的行动中。
“琼剧义工”不遗余力
现在,吴慧倩所在的新加坡演艺学院琼剧团同样是一家非盈利性质的琼剧团,2011年成立,由5位海南华侨牵头创办。
“董事们原本都是生意人,现在到了退休的年纪,出钱出力想为琼剧做点事,他们恨不得自己能上场。”吴慧倩现在在该琼剧团担任戏剧主任,平时利用晚上和周六周日的业余时间教学生们练基本功。这些学生也均为琼剧的业余爱好者。而新剧团的成立,吴慧倩希望通过自己当幼师的平台,从小开始培养孩子们对琼剧的兴趣,并为他们开设系统的训练课程,将来能“反哺”琼剧。
事实上,和吴慧倩一样,在新加坡,始终有一群海南人对琼剧情有独钟。但逢一些盛事,如会馆周年庆、姓氏公会庆更是“无琼剧不成宴”。
由于吴慧倩是琼剧科班出身,又有多年的表演经验,在新加坡的琼剧演艺圈子里,她已小有名气,并时常受到各种宴会的演出邀请,她也从来不拒绝。
在这个圈子中,还流传着一位叫蔡笃翠的海南华侨的故事。在2011年8月,她自导自演自掏腰包花了30万新加坡币(相当于150万元人民币)在滨海艺术中心举办了《四大美人》个人琼剧会。吴慧倩当时也受邀来到现场,很多外籍人士也被吸引前来观看。
吴慧倩说,琼剧是我们海南本土的文化,如果再不抓紧通过演出、培训的形式将它传播传承,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三代”“新四代”不知道“琼剧”为何物。所幸,在新加坡,依然有着一群“琼剧义工”不计回报,仍在弘扬海南本土文化。
狮城琼剧的与时俱进
吴慧倩介绍,现在新加坡有一种戏剧表演形式非常流行——厅堂剧,即一改以往戏剧在剧场、剧院演出的形式,而选在在一个厅堂内演出。这是戏剧精致化的体现,无论从妆容,出场形式都有很大的创新。这正是在狮城琼剧努力的方向之一。
“就演员的妆容来说,新加坡的年轻人更能接受越剧较为淡雅的妆容,我们原本琼剧的妆太浓了,很多人告诉我一看到就有点排斥。”吴慧倩的设想是: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演员们的妆容进行改进,而在舞台设计上,考虑多运用新的技术手段。
吴慧倩表示,未来希望能通过招生培训,培养属于自己的舞台设计、演员人才,而针对海南华侨的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孩子进行重点培养。“只有一边传承与保护它,并跟随时代进行适当的创新,才能让琼剧历久弥新,薪火相传。”(记者吴棉 见习记者 傅人意)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