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一起丹麦文物追索事件震惊中国文物界,如今,追回的156件文物全部划拨入列海南省博物馆,其中,两只珍贵且唯一存世的动物造型“寄寄老人”款陶象、陶牛成为当年破案的重要“证据”……
这批划拨入列海南省博物馆的1213件珍稀陶瓷器,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清代,延绵近8000年,宛若一部华丽的中国陶瓷史诗,带给海南人民一场文明鉴赏的盛宴。
褐彩狮子,清代
文物为何落户海南?
今年春天,从国家文物局传来的一个好消息,让海南省博物馆馆长丘刚兴奋了好些日子。
一份即将划拨给海南的文物目录清单到了他的手上,1026件!
这个数字丘刚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甚至不敢想。这对于一个中国最年轻、藏品仅2万余件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而言,无疑是一份沉沉的“厚礼”。
丘刚至今都清晰记得,4年前海南省博物馆开馆前夕,国家文物局将斥巨资从海外抢救征集回来的战国“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唐三彩马和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三件珍贵文物,正式划拨入藏海南省博物馆。这3件市值过亿的国宝至今仍被珍视为“镇馆之宝”。开馆之日,玄谜揭开,国宝的华贵尊容带给了海口市民一场持久震撼。
这一次,划拨的文物竟数以千件,且不乏精品,丘刚倍感振奋。
希望得到这批珍贵文物的其他省市博物馆也很多,但国家文物局却选择了海南,这是为什么?
“这是几经努力才得以实现的结果。”丘刚坦言,海南省博物馆建馆最晚,藏文物数量少、规模小、种类单一,这些都是问题所在。提高所藏文物数量、品位,成了省博每一个人的心头愿望。博物馆成立不久后,省领导曾致信国家文物局希望能加大对海南文博事业的支持。2009年,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南的发展需要迅速提高文化品位以满足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文物局作出了这一温情之举。
那段日子,兴奋的的老文博人不止丘刚一个。
当时,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的一句话,至今让副馆长陈江印象深刻,“当时,王局长说是,希望这批文物尽快回家,回到海南!”
消息确定后,丘刚特别委派陈江赴京,由他与国家文物局做好沟通协调,确保文物尽早、安全运抵海南。
历时半年迎宝南迁入列
4月18日,一支由陈江、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高文杰、征集部主任王翠娥组成了“三人小组”启程赴京,迎接国宝南迁入列。
当天,抵京后他们匆匆赶往国家文物总局,找了国家文物信息中心认证部的相关负责人,拿并到了拟定的文物目录,紧接着又去了文物所在地——鲁迅博物馆的一个临时仓库。
巨大的临时仓库里满满地堆放着上千件文物,陈江看到,那里工作人员正忙着做文物拍照、鉴定、修复、定级等工作。
陈江是一个在博物馆工作了近30年的老文博人,来海南之前曾南京博物馆工作的20多年里,算是“阅物无数”。
“这也许不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但是对于海南来说,已经非常珍贵。”陈江的感慨中流露出对海南博物馆的一种情怀。“这是好事情。”
同去的征集部主任王翠娥的心里感到了确实,踏实,“看着这批文物,感觉心里就有底了,到底什么样的文物会到海南,我心里就有底了!”
在此次大规模划拨文物中多为陶瓷器,这样用意也并非偶然。
“因为海南独特的馆藏物是南海水下文物,另外就是黎苗族的少数民族文物,但始终没有形成系列的优势藏品。海南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停泊港、必经之地,浩瀚的南海水下有大量的沉船,沉船上主要是瓷器陶器,如果划拨的这批陶瓷器放在海南,其一个好处就是让海南的观众足不出岛就可以欣赏到中国一系列的陶瓷发展史。”丘刚坦言,基于这样思路,在省博物馆和国家文物局的协调过程中,海南方面也尽量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们的想法就是,尽量替海南向国家文物局多要东西,要好东西。”陈江豪言豪语,但这也是一句实在话。在他们们工作的推动下,最终国家文物局为海南增加了187件,达到了1213件,其中一级品9件,二级品90多件。
第一次的北京之行,让陈江、高文杰、王翠娥三人都很开心,毕竟文物回到海南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现在,他们面对的问题则是,尽快让这批文物安全、顺利抵达海南。
接下来的工作显得有些繁琐,陈江和其他工作人员隔三岔五就在北京、海南两头跑,做公文批复、协调移交事宜。如今,陈江已经记不清前前后后到底跑了多少次了,唯一记得的是,“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跑了五六次北京。时间最紧的一次,早上从海南坐最早的航班进京,跑国家文物局、文物信息管理中心、文物所在仓库,然后坐晚上最后一班航班回海南……”
11月7日,海南省政府与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交接仪式,1213件珍贵文物及文物标本由国家文物局无偿划拨海南省博物馆。
成功的移交仪式,开启了这批文物的南下之路。第一批文物130件,于11月11日上午,从北京踏上了南下路。
11月11日下午4点,装载在四个集装箱内的文物抵达了海口美兰机场;11日晚上10点30分,第二批文物,两个集装箱再次安全抵达海口。
得知11日早上,文物已经从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临时仓库出发南下,海南省博物馆征集处主任王翠娥的心就开始悬着了。“毕竟,那是我们海南的文物了,这对我们海南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
直到11日晚上10点30分,最后一批文物的安全抵达,看着最后一箱文物安全进馆王翠娥悬着的心才定了下来。凌晨后才回到家的王翠娥却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不累!”
整个布展共花了5天时间,直到19日才结束。至今,历时约半年多的曲折的“迎宝”之路,以“陶瓷撷英”文物展的盛大开幕画上的完美句号。
“寄寄老人款”陶器对破案至关重要
21日,4号展馆,入列海南博物馆的的130尊精致独立的陶瓷器,缓缓地从历史的帷幕中走来,正式与海南人民见面。
从史前时期,经夏、商、周、秦、汉,至魏、晋、隋、唐、宋、元,而后至明、清,这是一部延绵千年闪烁着人类文明光芒的陶瓷史诗,从线条的变化到质感的蜕变,无不是中国陶瓷文化和制陶工艺流转脉络的印记。
丘刚说,这批文物的到来填补了海南省博物馆形成优势文物体系的空白。
而在这众多的瓷器文物中,两只元代“寄寄老人”款的灰陶象、灰陶牛格外引人注目,这两尊珍稀的一级文物与6年前一桩轰动文物界的追索事件密切相关。正是在这两尊“寄寄老人”款陶瓷的“证据”帮助,才使得国家文物局不花一分钱,从丹麦追回了156件流失的珍贵文物。
丘刚介绍,2006年2月,丹麦警方接到举报,在哥本哈根市一民居中查扣了一批可疑的中国文物,并及时向我国驻丹麦使馆通报有关情况。而这批文物中就有寄寄老人款的灰陶象和灰陶牛。寄寄老人是元末明初陕西西安附近著名的陶器生产者。
国家文物局正是根据这个线索,证明了这批陶俑的年代和出处,锁定了被盗的时间和地点。2007年4月,国家文物局根据丹麦警方提供的照片资料,判断这批中国文物属于出土文物。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的有关规定,国家文物局通过我驻丹麦使馆与丹方磋商,要求返还这批中国文物。2007年8月,中国政府委托代理律师向丹麦地方法院提出将这批中国文物归还我国的要求。2008年2月28日,丹麦地方法院宣判将这批中国文物归还我国政府,4月4日顺利完成接收手续。
4000年玉钺计划与市民见面
而今,这156件从丹麦追回的文物已经全部划拨给海南省博物馆。
目前国内发现寄寄老人款的陶器就6件,陶豆、陶仓、陶方平,陶方盒等4件就在西安的部分博物馆中,而这两件则被幸运地收藏于海南博物馆,也是唯一的动物造型的寄寄老人款陶器。
丘刚透露,这批文物中最珍贵的当属距今约4000年的玉钺,未来,这件文物也将有机会与广大人民见面。
丘刚说,这批文物的入藏对海南省博物馆是非常关键的。这次展出是十分之一,计划每隔2、3个月再展出一批,根据年代、器形分类。目前,他们已经组织业务人员进京学习,对这一批文物进行进一步研究和修复,另外,他们还将在在海南大学里合办陶瓷专业的教学基地,省博物馆二期动工后考虑建一个陶瓷标本室。(记者林莹敖坤)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