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让散落文物回归公众视野 一次文物普查的双面“秀”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马珂 徐晶 时间:2014-05-12 08:39:28 星期一

  

海南岛可移动文物资源丰富。

  

海口博物馆收藏的罗汉图已严重破损,亟待修复。朱纬 摄

  

长颈陶瓶。 中国西沙水下考古队供图  

  看馆藏数量,海南是不折不扣的文物小省;论文物资源,海南又有令人关注的文化遗存。

  海南究竟是文物小省还是文物大省?如何重新解读海南的文物资源?

  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于2012年10月开始,计划于2016年结束。普查开展一年多,众多散落在南海宝岛的文化遗产相继浮出水面,目前摸底调查工作告一段落,初步理清我省文物收藏总量近10万件套。随着普查的深入,普查人员发现,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为其架起了一道绚丽的文化彩虹,使得我省文化遗产格调鲜明,文物独特而丰富,“海南将是下一站文物大省”之说由此提出。

  “普查进行至今,让我们几多忧愁、几多欢喜。”近日,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国有单位摸底调查工作基本完成,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主任、海南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副主任陈江用“喜忧相伴”向记者总结了此次调查情况。

  4月27日,陈江的车,再次上路。一年多以来的“探宝”之旅,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沿着高速公路去寻找海南历史的印迹。

  “普查引发了一些业内新的讨论,海南究竟是文物小省还是文物大省,到处看看,你才有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陈江感慨地告诉记者。显然,文物大小省之论背后的新期盼,成了陈江在普查中的意外收获。

  可移动文物小省之困

  普查过程中,海南馆藏数量少、基础设施差、征集工作难及一些文物得不到应有的保存和修复,面临着损坏甚至消失的可能,这些问题牵动着省内普查工作人员的心。

  馆藏之困

  “海南文物馆藏数量少,是不争的事实。”海口市文物局局长王大新开门见山地说道。以海口市博物馆为例,馆藏文物仅1500件套,其中还有一部分并未定级。“虽然这次普查全海南可移动文物绝对数量有所上升,但省内总体数量可能仅仅是其他文物大省下属一个县市的级别,而且上档次的重量级文物也很少。”海口市博物馆工作了20多年的馆员符史雄不无遗憾地说。

  在定安县博物馆内,由于仅有的库房在整修,所以一批文物不得不摆放在展馆的地上。“即使库房整修好了,34平方米的面积也根本不够用。”馆长苏逊叹了口气说,每次文物进库房,都是件“技术活”,馆内工作人员不得不化身“空间大师”,精细地将数千件文物“塞”进狭小的空间。

  定安县博物馆展厅有500余平方米,这在省内县级博物馆已经属于少见的“讲究”。馆内一台空调24小时运作,馆内张岳崧、王弘诲等名人字画除潮保持干燥全靠空调。“按照标准,应该是有恒温恒湿的设备,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好文物,可我们的经费决定无法达到标准。”苏逊无奈地说道。

  在记者走访的多个市县博物馆内,库房小、设备设施不规范几乎是所有博物馆的通病。甚至有的市县博物馆根本没有展厅,文物几乎是胡乱堆放在一起。

  修复之困

  海口市博物馆内,工作人员带着白手套,小心翼翼地从库房里捧出一卷画轴,凝神屏气地轻轻展开。一幅明代画家丁云鹏的罗汉图展现在记者面前。只见画上两罗汉盘腿对坐,神采焕发,栩栩如生,丝发之间而眉睫意态毕具。

  可遗憾的是,这幅被馆内工作人员视为无价之宝的画已严重破损,画面上裂痕斑斑,甚至出现了掉块的现象。“这画已经极少展出了,它经不起折腾,每一次展开和收起都会对画造成新的损坏。”馆员符史雄称,如果不及时修复,这画很可能无法保存下来。

  “省内几乎没有这方面修复专家,要送到省外去修复,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画作在路上会遭受更大损坏,第二是专业修复所需的大笔费用博物馆无法承担。”符史雄便摇着头轻轻将画卷起。

  采访中记者得知,由于我省修复人才紧缺,尤在文物鉴定方面更为缺少,这也给文物管理、执法等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一些博物馆馆藏文物征集上来后,有时不能及时地予以鉴定和定级,使这些文物在藏与不藏、护与不护之间暂无界定。

  征集之困

  苏逊2002年接任定安县博物馆馆长,12年来,博物馆里仅新增一件藏品———木化石。这件藏品是修路时工人发现,博物馆联系当地派出所,征集而来。“目前馆里藏品大多还是1983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征集上来的,那个时候还有一些人乐意捐献,或者低价卖给我们,可现在人们市场意识强了,开口都是大价钱。”苏逊记得,不久前有人带来了一副张岳崧的对联,开口要20万元,最终博物馆没能收藏。

  海口市博物馆的符史雄告诉记者,每年博物馆有20万元的征集经费,可这笔钱只是杯水车薪。“近几年来,几乎无人捐献藏品。多年前曾在外省发现文昌籍书法家潘存的作品,可因费用问题没能征集到。”符史雄至今感到可惜。

  文物征集工作,每个博物馆几乎是各显其能。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馆长陈榆林告诉记者,馆内有一些藏品是靠工作人员与当地百姓喝酒喝来的。而这个馆内北京收藏家王凤和捐献出的多件花梨木生产工具,让陈榆林倍觉珍贵。

  可移动文物大省之盼

  这次普查中有问题,也有期盼。有的专家找到了新脉络,提出了新观点。普查至今,随着众多文化遗产浮出水面,刷新了人们对海南历史文化固有的认识。“不是海南缺乏文物,而是我们关注得太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傅宪国说。

  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

  美丽富饶的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由于珊瑚礁盘密集,众多古代商船因触礁而沉没在这片蔚蓝的土地上,形成了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

  2013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这对于海南文物保护单位来说,无疑是个让人振奋的消息,三沙市建立后,作为地方文物管理机构,将承担起更多的水下文物遗产保护重任。

  西沙群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巡查和文物执法督查工作报告于同年8月份出炉。这项巡查活动历时20余天,对西沙群岛各海域的23处水下文化遗存进行了细致的巡查和勘探。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是自己驾驶着执法督查船参加了这次活动的。此番首航西沙,意义非凡,展示了海南省对西沙文物保护的决心和力度。

  “分布在南海各处的水下文化遗产如同一粒粒珍珠,要将其保护好、串联起来,就是丝绸之路的璀璨航迹。”王亦平告诉记者,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重大的考古科研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世代经略南海的重要实物史料。海南自1996年至今,一直在加大对水下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目前对南海水下文化遗产的分布规律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可移动文物的普查不仅仅局限于陆地文物,三沙市的建立,让海洋水下文物成为我们另一个界定海南文物资源的依据。”陈江说,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南海沉船量为124艘,按船货平均运载量计算可达5万件。而目前发现的沉船总量还在不断增加,据国外的数据不低于1000艘。“如此丰富的海底文化遗存,足以让海南成为当之无愧的可移动文物大省!”陈江说道。

  省文体厅厅长朱寒松曾表示以“华光礁I号”的发掘保护为基础,海南的文博事业将迎来新的一轮发展高峰。据了解,目前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和国家南海博物馆选址已经完成前期对接工作,两个项目落户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先行试验区内。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