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五公祠景区内“苏公祠”壁画上,有苏轼在海南制墨的画面
动手研墨至今仍是不少书家的一大乐趣
苏轼雕像
墨是中国古代文人日常几乎唯一的书写着色涂料,古人对治墨用墨非常用心,工艺技巧不断推陈出新。而一些知名的文人也对研究制墨和用墨乐此不疲,北宋文学大家苏轼就是其中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皆精,他对于墨的研究、论述和鉴赏,都极其精当,对丰富和发展宋乃至后世的墨文化居功至伟。苏轼对墨情有独钟,他曾说:“吾有墨七十枚,而犹求取之不已,不近愚邪?是可嗤也。”他不仅藏墨甚丰,擅长品墨,而且出于对墨的爱好他还自己制墨。
他与制墨大家中的两潘(潘谷、潘衡)的故事也流传至今。而罕为人知的是,苏轼制墨与海南还颇有渊源,尤其是其亲自命名的“海南松烟”更是因此而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声名。
神交潘谷论制墨
与苏轼同时代的制墨大家潘谷,善于制墨,善于验墨。而且世人对其评价是为人高尚,很有风度和义气,得到了各界的好评。苏轼虽然不认识潘谷,但听到他的故事后亦赞不绝口,既作文、又作诗热情地表扬他。
苏轼曾在《孙祖志寄墨》诗中称赞潘谷:徂徕无老松,易水无良工,珍材取乐浪,妙手惟潘翁。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金笺溅飞白,瑞雾索长虹,遥怜醉常待,一笑开天容。
能得到苏轼如此高度赞誉的潘谷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宋何薳《春渚纪闻》中曾记载,潘谷手艺高明,造墨用胶少而墨“遇湿不败”。潘谷又能改造高丽、新罗(今朝鲜)的墨,使其既黑且光。潘谷检验墨的品质的能力尤其传神。宋黄庭坚《山谷题跋》曾称其“摸索便知精觕”,曾经用手隔着锦囊摸,便马上知道锦囊中放的是廷珪墨。对此,苏东坡都非常佩服,所以才有惊叹“妙手惟潘翁!”
元丰(1078-1085)末年,苏轼的朋友孙祖志给他寄来一些墨,他回报给他四首诗。其中之一就专门论述了潘谷的墨法:“徂徕无老松(徂徕山,在山东兖州),易水无良工(易水,在河北易县)。珍材取乐浪(乐浪,今朝鲜北部),妙手惟潘翁。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
全诗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徂徕山中千百年的老松烧出来的好烟炱,易水一带就不会出现优秀的墨匠,强调优质松烟对制造好墨的重要性。乐浪那个地方虽然有上好的松烟,但因制不得法,不能造出佳墨。潘谷妙手予以改造,加入鱼胞胶(能增黑),再杵墨剂以万计令熟透,制出来的墨锭装饰着双龙花纹,就像犀牛角般细腻滑润,非常光黑,是绝妙好墨。不敢轻用,惟有进献给皇宫里的天子。
在这首诗中,苏东坡总结了潘谷的制墨经验,用好松烟,加入鱼胞胶,再反复杵打上万遍,就可以获得上佳的墨。这成为后世制墨人遵循的一个技法。
苏轼后来在《书别造高丽墨》一文中记载了自己体会和试验潘谷制墨技法的故事:“余得高丽墨,碎之,杂以潘谷墨,以清悟和墨法剂之为握子,殊可用。故知天下无弃物也,在处之如何尔。和墨惟胶当乃佳,胶当而不失清和,乃为难耳。清悟墨胶水寒之,可切作水精脍也。”
在海南探索制墨法
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在政治上接连受到打击迫害,被一贬再贬来到海南。陪伴他的,只有他的小儿子苏过和他随身携带的书籍,当然不能离身的还有他收藏的几箱佳墨。那时海南岛十分荒凉贫穷,所谓贬官实际上就是流放。苏轼到海南岛时,已年逾六十,生活非常艰苦,受尽了折磨,还常受到朝廷派来监视人员的刁难。在海南,苏轼还坚持读书写字作诗。而写字需要墨,当时远离繁华地区的海南,好墨十分难得,因此他凭着自己对制墨工艺的了解,开始研究利用海南当地的材料制墨。
从汉代兴起的松烟制墨法,沿用至宋,已历千余年,由于经年累月大量取用松枝制烟,致使大片大片的古松林被毁。到宋代中期,不少地区的松林资源几近枯竭,制墨工匠遂另辟蹊径,以桐油、石油、麻油、脂油取烟制墨,其法日臻完善,墨质亦佳,渐次为人们所喜用,此法便逐渐推广开来。
苏轼在海南制墨也是以松树为材料,所制之墨被他戏称为“海南松烟东坡法墨”。
九三学社海南省副主委颜家安认为,宋代以前海南本岛松树分布很广,沿海丘陵和平原都有较多的纯林。苏轼北宋绍圣年间在儋州境内曾见到大片松林。苏轼在《夜卧濯足》诗中写道:“况有松风声,筌鬲鸣飕飕。”住所夜里能听到松风声,可见松林距离不远。苏轼还曾烧松明来照明和取暖,著有《夜烧松明火》一诗。而好墨如命的他自然不会放过利用海南松树资源来制墨的。其文《书海南墨》称:“此墨吾在海南新作……海南多松,松多故煤(指制墨的松烟)富,煤富故不择也。”
苏轼在试验制墨的过程中,还发现制墨的一些有趣现象,他在《书所造油烟墨》中写到:“凡烟皆黑,何独油烟为墨则白,蓋松烟取远,油烟取近,故为烟所灼而白耳,予近取油烟,继积便扫,以为墨皆黑,殆过于松煤,但调不得法,不为佳墨,然则非烟之罪也。”他以为只要是烟都是黑的,没想到油烟却是白的,经过试验,才知“松烟取远”、“油烟取近”,因为被火焰所烧而成白色。而且须调得法,才能做成好的墨。我想这样的过程既享受制作的过程也悟出其中的道理,何乐而不为呢?在不断的重复中,熟悉了规律,对墨的性质了如指掌,保护也自然不在话下。
在琼教潘衡制墨?
在苏轼文集中记下了这么一件事:“己卯腊月二十三日,墨灶火大发,几焚屋,救灭。遂罢作墨。”这一年是元符二年(1099年),苏东坡62岁,距他被贬海南岛已两年多。他在海南试验制墨,和他一起进行这一试验的是另一“潘”:潘衡。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载,大宋宣和(1119-1125)间,潘衡在江西一带卖墨。潘老板卖墨的招牌就是:苏轼。因为他当年曾和苏大学士在海南时遨游墨海,深受苏大学士赏识,于是传授以制墨秘方。潘衡称自己卖的这些墨,都是按照苏大学士的秘方做出来的,“自言尝为子瞻造墨海上,得其秘法”。
为此,叶梦得向苏过打听其父制墨之法。苏过笑道,其父并无何制墨秘诀。只是因为在海南岛无事时,以此为消遣。苏过回忆说,1098年的一个初夏清早,苏轼和苏过沿着茂密的松林古道,在零落分散的村庄之间盘转寻找优质松木以制墨。正好这段时间里,后来的制墨家潘衡来拜访苏轼,两人就开始在一间小屋里研究烧松脂制黑烟灰以制墨。
没想到半夜不慎失火,点着了房屋。第二天,三人从焦黑的残物中弄到几两黑烟灰。因为没有胶,苏轼就用牛皮胶和黑烟灰混合起来。但凝固不好,只得到几十条像手指头大的墨条。苏轼大笑,便尝试着拿这块残煤来写字,结果坚硬度不够。这些墨被他称为“海南松烟东坡法墨”。但是墨的质量还是不错的。经过这次险情,因为苏过坚决反对,苏轼便停止了自己的制墨试验。
有心的潘衡却把这细节记在心里。在苏轼的启发下,后来他终于学成了全身的制墨本事。为了更好地销售自己的产品,他将这段轶事炒作成广告,渲染成苏大学士传授他制墨秘方。潘老板最机灵的地方在于,他确实和苏大学士有过互动,至于是不是当场传授了秘方,那发挥的空间就大了,传授秘方不一定就是一板一眼地讲课和抄笔记,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意会之间领悟秘方也未必不可。
不过,潘老板的墨也确实质量好,“然衡墨自佳”,没有辱没苏大学士的名声,可惜欠着苏家的专利费。宋何薳在《南海松煤》也记载:“东坡先生在儋耳,令潘衡所造铭曰‘海南松煤’,东坡法墨者是也。其法或云‘每笏用金光烟饼,睹数饼’故墨色艳发胜用丹砂也。”
相关链接:
听鲁枢元点评苏轼与海瑞
刘益谦回应苏轼《功甫帖》质疑:保持中立
中国古代名人-苏轼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