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菁蔚 摄
花缽底部落有“海山仙馆家藏”款识 符菁蔚 摄
海上神山,仙人旧馆
这对花缽底部落有“海山仙馆家藏”款识,是一种晚清年间较流行的私家藏款。溯“海山仙馆”之源,竟挖掘出一番淹没于历史尘嚣之下的晚清逸史。道光年间,富商潘仕成建荔香园于泮塘,院内有一名联:“海上神山,仙人旧馆”,正是海山仙馆的由来。《番禺县续志》记载,“海山仙馆,池广园宽,红渠万柄,风廊烟溆,迤逦十余里,为岭南园林之冠”,可见其美誉。据史证,该园位于荔枝湾畔,坐北朝南,北依山而建,南依水而居,西北广厦成群,游廊画栋,更有临水而建露台,“为管弦歌舞之处,每于台中作乐,则音出水面,清响可听”。试想,在荔枝成熟时节,秀丽雅致的荔枝湾畔,闲庭信步其中,微风拂面,晚霞与荔枝相映衬,且浓且淡的红,漫遍天与地、山与水,往来鸿儒谈笑,于湖上凉亭,弹竖琴,阅金经,逍遥恰似天上人间。难怪,书法家何绍基盛赞“妙有江南烟水意,却添湾上荔枝多”。
细查这对瓷花缽上所绘制的山水图时,便觉得疑窦丛生,觉其画似曾相识,没有北方的大山水的磅礴之气,也不似江南水乡画卷的婉约之境,所绘亭台楼阁,颇为细致,似写实之意。忽而一想法凭空咋现,这对瓷花缽上绘制的山水图不正是海山仙馆的风貌么?瓷上所绘也是园林之景,建筑沿湖而建,以游廊相连,湖中轻帆几点,与《荷廊笔记》中“一大池广约百亩,其水直通珠江,隆冬不涸,微波渺弥,足以泛舟”的描述相契合。所绘沿湖而建的路径,几处屹立于水上的湖亭,茂林间现的几抹玫红枝杈,无不与古人对海山仙馆描述应证。故可大胆推测,这对瓷器可能是园主人请名士绘海山仙馆实景图,送与景德镇画师,据此抽象写意而制成。若能得到具体的史料证明,这对瓷花缽作为“岭南第一名园”的见证,将会有更重要的史料价值。
(编辑:蔡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