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美人雕塑 崔开宏 作
“椰园风行——崔开宏艺术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拉开了帷幕,陈列了海南琼籍崔开宏先生30余年来创作的50余件作品,题材丰富,全面展现了作者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娴熟的艺术手法。
5月7日,由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共同主办的“椰园风行——崔开宏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拉开了帷幕,该展陈列了崔开宏先生30余年来创作的50余件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全面展现了作者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娴熟的艺术手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自然是其精心创作的纪念性雕塑《红色娘子军》。几十年来,但凡过境琼海的游人都非常熟悉这件作品,虽然展出的只是这件作品的巨幅图片,但对笔者和许多观众来说,仍像第一次仰视它一样,深为它生动完美的艺术形象所感动。
对生活典型高超的提炼和表现
众所周知,美术创作从其发生始就是人类个体叙事的一种主要手段,而作为这种手段之一的纪念性雕塑,因其独具公共性的特质使得其在叙事的表达中包涵了一定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评价,故在古代埃及,“雕刻家”的本义是“使人生存的人”,此后几千年来,在西方美术创作中,涵盖了社会、宗教等事件、纪实的历史题材一直被看作是贯穿整个人类艺术创作的一个最重要及最苛刻的表现范畴。历史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传说故事,也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那些具有奇特色彩或永恒意义的故事或题材常被反复地讲述或表现,例如红色娘子军:从解放初至改革开放前,就陆续出现了琼剧、报告文学、电影、绘画、舞剧、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创作,其影响之广、之深,在解放65年的文艺创作中算得上是首屈一指。1984年,当琼海地方政府决定建造《红色娘子军》纪念碑时,在艺术创新上就面临着在语言形式和个性表现等方面如何有别于已有作品甚至超越它们的问题,正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疑,崔先生不仅非常出色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而且创造了在这一题材雕塑中的“崔颢题诗”。
崔先生的这件作品能取得如此完美的成就,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有成熟的创作思想,他通过对中国现代雕塑创作历程的长期研究,体会并认定艺术形象的创造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深刻认识和对内容的严肃表现。二是在生活背景和经历方面有着其它创作者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崔先生出生于1941年,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他的家乡石壁位于海南岛腹地的偏僻山区,是当年琼崖土地革命的根据地,“我小时生活很艰难,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变了我的命运。”因此,他不仅对红色娘子军的史实和人物有直接、深入的感受和认识,更对这些缔造新中国的乡土英雄怀有亲切、崇高的温情和敬意。而崔先生在创作这座纪念碑时所表现出的对生活真实的典型提炼和艺术表现的准确概括的特点,后来也反复显现在他所创作的《高君宇》、《杜甫》、《周士第将军》等历史人物雕塑中并最终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这次展览值得一看的还有一些颇富风情的架上雕塑和绘画。雕塑的尺寸虽都不大,然作为崔先生的主业——他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了6年雕塑,展出的都是他一生创作的精品,它们造型严谨而活泼,手法既现实又写意,充分反映了作者质朴而生动、清新而典雅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几件为构思创作而捏塑的小稿,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作品,能很清楚地让观众了解作者毕生坚持艺术面向生活的审美追求。至于绘画作品,尽管是作者的副业,但也非常具有其艺术个性,它们形态自然,构思精巧,意境新颖,趣味天成。笔者尤其喜欢以水牛为题材的几幅水墨画,这些水牛造型精确、生动,体态结实、厚重,在笔墨表现上更见个性:线条亦肯定有力,犹具大刀阔斧所刮削出的“石刻感”,墨色层次丰富,变化细腻,很有些信手雕塑的“泥巴味”,明显有别于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手法。
椰乡风情 崔开宏 作
“故国清明好胜游,临风我每忆崖州”
崔先生从小就爱画画,“画画是一门独特的技术,没有家传,也没有先师帮帮,全凭自己兴趣。在嘉积中学读初中时,才有了美术课。当时的美术老师许世桓是专业出身的,是我的启蒙老师。他教我们画模型、画写生、画比例、画明暗,这些技巧,使我大开眼界,绘画技法大有进步,美术成绩名冠班级。……1959年,我第一次在《海南日报》发表速写作品,当时在学校学生中挺有影响。第二年高考时,全国许多美术院校在海口设考点招生,我和几位同学去报考,那时,我年纪小思想单纯,一心只想到北京来读书,结果就考进了中央美术学院。”崔先生在回忆自己的学艺经历时十分感慨。“六十年代进入美院学习,正好是国内大师级的教师任教的最好时期,又是强调尊师重道的思想教育。当时,学校经常下乡、下厂劳动,社会活动繁忙,但在学校的悉心教育下,我们学完了从学习头像开始……等全部课程,扎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成为我们在工作后成就业绩的关键。”
崔先生在创作上之所以能成就不俗的业绩,除了受过全面系统的专业基础训练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在于他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崔先生在美院学习时就很注重理论,他曾是班上的理论课代表。毕业后又长期在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工作,见多识广,交游高上。特别是他通过对馆藏雕塑作品的系统梳理、着录评介、精选集粹等全面深入的研究,认清和总结了中国现代雕塑的发展轨迹及规律,并因此在史论、编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曾这样评介与之共事多年的同仁:“中国的艺术家注重文思,中国的史论家注重实践,甚至有许多人兼事史论研究和艺术创作,崔开宏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既从事雕塑史论研究而又从事雕塑创作的多面手。史论研究使他通晓艺术的规律,创作实践又使他加深了对史论的理解,互补共进的修行使他取得了双丰收。”
崔先生的许多雕塑、绘画作品都是在忙里偷闲的工作之余一点点完成。这些信手捏塑、涂抹的小品,虽难称得上为创作,但通过那些似不经意的笔画刀痕,观众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对艺术创作的规律认识和审美追求。正如刘曦林所指出的:“在这类作品中由于没有客观条件的制约,显然使作者更多地取得了‘从于心’和‘游于艺’的自由,艺术技巧也得到了舒畅的发挥。”
“庸恬散淡”,这是崔先生的同事对其性情的普遍认识。固然,崔先生平时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平和,但与其相知的人都了解,他在艺术创作上是非常积极、活跃的,从展出的作品及其所表现的艺术追求中,观众不难感受到他始终没有置身于现实社会的发展潮流之外,对自然世事一直保有自己独到的视角及态度。特别一提的是,退休后的崔先生画了许多海南的风情景观,这些作品的形象、布局、用笔看上去都显得十分熟练而随性,离乡数十年的他对故人说,因为作画时感觉自己就像穿行在椰林中的习习和风,非常轻松自如。所以,他将这次具有个人艺术总结意味的展览定名为“椰园风行”。
“故国清明好胜游,临风我每忆崖州。”当笔者站在展厅环视崔先生所有的作品时,心底不禁浮起了他的同乡、同行卢鸿基先生的诗句。从崔先生笔下那一株株茂盛、挺拔的椰树中,笔者由衷地感觉到了不一般的热情和亲切,也强烈地体会到了崔先生对故土的浓厚思念。崔开宏先生颇感自豪地对故乡的观众表示:“我作为琼海籍的作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作品展应该是第一个,希望今后有更多琼海籍的美术家来京办个展。”
艺术家档案
崔开宏(1941— )海南琼海人。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曾任《中国雕塑》杂志编委、《中国现代美术全集·雕塑卷》编委等职。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制六年),1966年夏毕业后曾在北京军区某部锻炼数年。1972年调入中国美术馆研究部工作,参与完成许多馆办展览以及诸多重大的绘画典籍的编辑出版工作。同时,其本人出版有《美国雕塑百图》、《雕塑家刘开渠》、《雕塑的魅力》等专著多本。在美术创作方面,除主持设计多座历史纪念碑外,还创作了不少架上雕塑、水墨和水彩画。
红色娘子军纪念碑雕塑 崔开宏 作
水牛图 崔开宏 作
文本刊特约撰稿 卢家荪
相关链接:
海南画家王锐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