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可兴拿出1950年代的奖状 侯赛 摄
七一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近三位拥有70多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听他们讲述红色岁月里的革命传奇故事。虽然他们都已经白发苍苍,年轻不再,但他们走过近一个世纪的党员人生,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奋斗精神,鼓舞着一代代中共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省中共党员共有49万多名。其中于抗日战争前入党的党员共5人,且年龄均在90岁以上。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党员人数为395人,有的年龄高达百余岁。
他的了不起,不光在于他的年龄,更在于他见证了历史。冯白驹将军曾亲手接过他募集而来的6支枪;他曾蹲过日本鬼子的监,也坐过国民党的牢;担任离退休党支部书记一直到96岁;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写满红色传奇。104岁的老党员吴可兴,传授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奥秘。
104岁,眼不花,耳不聋,走起路来,噌!噌!噌!
都说人的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和厚度;可对于海口市红旗镇本务村有77年党龄的吴可兴老同志来说,生命的长度、厚度和宽度在他身上并驾齐驱。
有人说:他就像一棵不老的椰子树,传授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奥秘……
“闹革命”的教书匠
6月19日上午,当汽车驶入G223国道琼山区红旗镇路段时,伫立于国道两旁的一个个红色革命村庄指示牌不停地从车窗外掠过。在这片洒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革命老区红色村庄本务村,区别于国道旁的其他革命村庄,略微有些偏远。
过了红旗镇墟,汽车拐到路旁一条新修好的水泥岔路上。在这条岔路上又行驶大约1公里,一条只容下一辆车身的狭窄村路便出现了。村口茂密的山林中放着两块大磐石,上面镌刻着“革命老区红色村庄”,这便是本务村。
1927年7月,在国民党“清党”运动的“白色恐怖”中,本务村成立了“新华党支部”,后来,这个村就成为了琼崖革命斗争的坚强堡垒,抗日战争的指挥部,成为充分体现“山不藏人人藏人”的红色村庄。
“本务村地处偏远,山林茂密,非常适合革命党人秘密聚会和藏身。抗战时期,冯白驹、王白伦、吴克之、刘秋菊等琼崖党政军领导人都在本村驻扎过,在村民掩护下,在这里办公、活动、秘密聚会,组织力量,打击敌人。”这个村里104岁的中共老党员吴可兴亲眼见证了这段历史。
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吴老讲起他当年参加革命的故事,神采奕奕,眉飞色舞,讲到激动人心的地方,还不时用那根追随他几十年的拐棍“嗵嗵嗵”地敲击地面,这时,连那满头倔强竖起的银发也都跟着震颤起来。
从小出生于贫困家庭,高小毕业的吴可兴,当时算是村子里的“知识分子”,也是动员群众抗战募捐的主力干将。1938年,吴可兴化名“吴瑞新”入党,在教师身份的掩护下,他借机展开革命宣传工作,召集附近村子的民众筹备抗战物资。
“抗战时期,我家里随时备着4大缸的粮米,都是村民你一把,我一瓢筹集起来的,米缸从来没空过!”吴可兴一边讲述,一边用拐棍比划着他当时放米缸的位置。每当革命队伍路过此处,作为村子里的甲长,吴可兴就负责筹集好米,然后交给部队的联络人。据他讲述,吴克之的部队就经常在本务村附近活动,当一支部队拿走粮米后的第二天,村民们又会立即自发筹集起4缸米,等待下一支部队的到来。
(编辑:蔡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