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民风民俗
俚语记录——挽救正在逐步消失的海口地区方言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徐珊珊 时间:2015-07-13 11:38:43 星期一

  

  海口骑楼老街模拟街景  陈德雄 摄

    和很多人放松、悠闲的退休生活方式不同,海口市民于琼月的退休生活显得有点“另类”,将休闲时间都放在搜集海口当地的方言俚语上——

  “有吃有使,那饲得大脚板”、“无忌无论发大运”、“雷虎(响)在前,雨大无来”、“救得蛇生,蛙又死”、“老人睡天规(天亮),小仔睡夜辉(晚上)”……近年来,海口地区的不少方言俚语,随着老一辈人的逐渐逝去和普通话的普及已经很少被提及,许多年轻人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

  “越来越多的老人离世后,很多方言俚语也跟着消失了。俚语把人们多年的生活、工作经验精辟形象地总结出来。我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这些俚语整理记录下来。”1年多前,64岁的海口退休职工于琼月决定动手记录,挽救正在逐步消失的海口地区方言。

  记录“妈妈讲的话”

  一个夏日的午后,坐在喧闹的茶坊中,身材瘦小、面容清隽的于琼月和记者谈起了自己所收集的海口方言俚语。说到精彩处,她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完全看不出她已是年过六旬的老人。

  年过六旬的于琼月高中毕业,是海口本地人,从小就喜欢听母亲“讲古”(讲故事),“母亲是不识字的家庭妇女,闲暇时很喜欢看琼剧、听故事。平时忙碌完家务,她喜欢给我们讲《真龙天子》、《牛过河会撒尿》等老故事,其中穿插了许多海口地区的方言俚语。”

  “小时候,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天昏地暗后,打雷一会儿才下雨。这时候,就会听见母亲讲‘雷虎(响)在前,雨大无来’。”于琼月说。

  “小时候,我经常听母亲说俚语,当时并不觉得特别。但是,随着年岁渐长,我越来越能感受到那些俚语中蕴含的文化韵味和深刻的人生哲理。”于琼月说。

  比如,于琼月的母亲常常教育孩子,要“替人解难,不替人结刻(给人使绊子)”,表达了与人交往要友善的人生观;“公式的道理见现现,人的道理偏压偏。”,意为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别人都没有道理;“饲牛割草好过种花饲鸟,种花饲鸟,活大家界坏了了”,体现了一种传统的旧时观念,意为养牛割草比种花养鸟好。种花养鸟这些业余爱好,多大的家业都会败坏掉;“做吃艰苦乞吃闲,乞吃艰苦无人知”,意为辛苦工作看起来辛苦,乞讨看起来很闲,但是乞讨所付出的艰苦很多人并不清楚。

  俚语是民间群众根据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总结出的一种语言。现在,很多年轻一辈已经不清楚这些海口俚语的意义。有时候,于琼月家里的年轻人听她随口说出的俚语,都感觉非常顺口新奇,但是并不清楚其中的具体含义。

  “由于俚语缺乏文字记录,随着母亲等老一辈人逐渐逝去,她们历年传承下的俚语也逐渐随之消失,我感觉非常可惜。”于琼月说。

  2014年春节,大年初一的下午,闲来无事的于琼月,决定开始动手记下那些萦绕在她脑海中的俚语,“我收集的方言俚语,绝大部分都是从母亲那里听说的,便将文稿的题目定为《妚母的去多话》(意为妈妈讲的那些话)。”她说。

  于琼月整理的好几本俚语书稿  徐珊珊 摄 

  废寝忘食字斟句酌 

  受到母亲的熏陶,于秋月自幼爱好文学,平时喜欢看易经类书籍,还自费订阅不少报纸杂志。

  一年多来,于琼月每天上午忙完家务后,下午就坐在书桌前仔细回忆记录母亲过去所说的方言俚语。采访中,她向记者展示了记录俚语所用的练习簿,上面工工整整、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她手写的方言俚语。

  用文字记载俚语的过程中,于琼月遇到的最大困扰是有时很难找到准确的文字去表达俚语内容。“很多时候,方言俚语在生活中说起来非常顺溜,但是一付诸文字就令人感到为难。一年多来,才断断续续记录整理了100多条俚语。”于琼月说。

  例如,“见人做事规规律律,到公式做就眼汁出”这句俚语,意为看别人做事轻轻松松,轮到自己做就十分辛苦,说明做人要重视参与实践。“‘规规律律’这个词用海口方言说起来很溜,但是想用文字表达出来却十分费劲。我想了很久,都不知道如何表达。”绞尽脑汁的于琼月苦思冥想了很久,一次突然灵光一现想了出来。

  “平时,我只要一有空,就会回想母亲说过的俚语。一想到就要赶快记录下来,不然有可能会忘掉。” 于琼月平时整理的俚语首先誊写在草稿本上,反复斟酌改正后再抄到练习簿上。

  做官无为民,无如回室种番割藤(地瓜);全国走了了(都走完),无比(都比不上)府城与海口;有理无理,从大的做起(哥哥姐姐要为弟妹做好榜样); 一千无(不)比八百现,八百无(不)比六百到身……一年多的整理过程中,于琼月记录母亲过去说的俚语,眼前又浮现出她慈祥的音容笑貌,“把口头语写下来的时候,我会不自觉跟着念起来,越念越有趣。好像过世的母亲重新站在我的面前,笑着对我说着家常话,非常有亲切感。”

  希望更多人参与到俚语拯救中

  时光荏苒,从小在海口市区长大的于琼月目睹了城市的巨大变迁,“和当年历史上的繁华相比,许多老街显得颇为寂寥,不少老建筑已经面目全非。”

  变化的不仅是老街,还有正在不断流失的本地方言俚语。

  于琼月表示,俚语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语言文化特色,见证了一个地区的进步与发展,积累了许多群众的智慧成果。但是,很多海口市区的孩子现在不管在学校还是家里都用普通话交流,父母平时也很少和孩子说俚语。年轻人接触方言俚语的机会越来越少,抢救保存工作迫在眉睫。

  “我不会打麻将,也不打彩票,一有时间就喜欢读书写作。现在,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俚语整理和文学创作中。很多人都觉得我是个傻子。”她笑着对记者说。

  但是,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希望通过媒体呼吁,让更多人加入到搜集征集方言的队伍中,抓紧挽留住这些生动有趣的方言俚语。”面对方言俚语的流失,于琼月充满了焦虑和紧迫感。

  海口文史专家冯仁鸿所著的《琼崖史海钩沉》记载,自宋元以来,外来落籍海口市者以商贾居多。这些落籍者中,又以闽南人为先且多。而从广东各县来的商贾中,不少人祖上也是先迁(居)闽浙一带而后陆续南徙,最后才移入海口市的。他们原操的语言也是同属于汉语种中的闽南方言,风俗习惯大同小异。因此,数百年来,海口市区居民以闽南裔人居多,语言亦以闽南方言为最。而操各种不同方言的占籍者,天长地久,其语言与习俗势必自然而然受到影响甚至同化。与此同时,闽南裔人的语言习俗,同样受不同占籍者的影响和渗透,因而逐渐形成了海南话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海口话”,人亦成为今日之“海口人”。

  海口市自宋元开埠之后,市区占籍者以汉族中的操闽南方言、官话方言和粤方言之民为主。在习惯用词上,海口话还保存着不少与闽南、潮汕话相同的古老用法。如:“老鼠”称为“猫鼠”,“厨房”成为“灶前”,“前面”称为“头前”,“头发”称为“头毛”。

  在习惯用语上,海口人由于居于古越之地,受古骆越、俚人的影响,所以在语法上也常有倒置的用法。如海口人称“台风”为“风台”;“公鸡”、“母鸡”称为“鸡头”、“鸡姆”,“你先走”称为“你行过前”或“你走头前”。

  于琼月记录的母亲言语拾零

  三句不离古,离古就困肚;

  手痛得巡村学古打叭,脚痛得坐闲吃饭;

  人吃人窍,鸡吃鸡爪;

  肚里无筑,就像缸内无米;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脱了了;

  老人睡天规(天亮),小仔睡夜辉(晚上);

  龟有龟路,鳖有鳖道;

  嫁官办官吃,添饭驻驻勺;

  关公赶曹操,一套到一套;

  口是天才,友吃友来,大吃大做大发财,力吃懒做无路来;

  姐携舅友做友有;

  心肝大,眼界高,官爹嘴乞丐命;

  恭喜发财,钱银捞捞来;

  一等人才纸上画,二等人才奇巧缺,三等人才四散飞。 (徐辑)

 

 

相关链接:

“儋州粽杯”首届海南方言配音大赛 冠军将获万奖
河南方言版微电影《回家吧,幸福》引网友感慨
海南方言正逐步弱化 政协委员建议加强方言保护与传承
海南方言歌曲:有原创才会更有力
方言等级考试题火遍微信朋友圈 网友称勾起家乡情

 

(编辑:蔡志飞)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