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民们正忙着为即将造好的新船铺轨准备推船下水试航 陈元才 摄
民国:
洋船海船轮船河船运营忙
据《海南交通志》记载,20世纪20年代,私人小工业户“琼南兴”曾修造一只小型机动铁船。这是海南最早的机械动力船。
直到解放前,海洋捕捞渔船均为木帆船、风帆船或人力划桨的小艇、竹排,吨位小,结构比较简单,多为船老板(船主)雇佣工人手工制造,或沿海渔民自己修造。
沿海市县如崖县(今三亚)的英海、港西、南海等地,以及海口、琼山、临高、文昌等地都有大小不等的造船作坊,一般能制造5至6吨,大到15吨的木帆船。
“民间渔船修造主要集中在有渔港的地方。”儋州市白马井镇分管渔业的副镇长苏闯佳认为,这样便于船造好后下水停靠。
据史料统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琼崖大小渔船有4000余艘,大渔船长30-80尺有千余艘,小渔船长10-30尺有3000余艘。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由于日本军队破坏,渔船则减少为1500艘。
20世纪30年代民国陈献荣纂修的《琼崖》一书中,记载海南的帆船分为洋船和海船两种。洋船为大号帆船,容量数千余担至万担不等,来往南洋各岛及暹罗(泰国)、安南(越南)各埠。
每年冬季,北风起时,满载货物的船只从海南出发,到达这些国家的港口后,卸货或继续在这些地方附近营运。但第二年夏季,南风一起,这些洋船就会返回海南。每年往返一次。陈献荣认为,在南洋经济萧条以前,文昌、乐会出洋的华侨不下10万人,平均每年出洋有3万人,返回有2万人。除了搭轮船者,大部分喜欢乘相对经济的洋船,可见洋船航业之发达。
此外是较小的海船,容量数十担至数千担不等。小号的往来于琼崖沿岸附近各埠,如保平港至三亚港,三亚港至榆林港,海口至雷州半岛的徐闻港;中号的往来远一点的港口,如三亚、陵水、博鳌至清澜、铺前、海口,海头、新英、顿积、博铺至海口;大号的就会从海南南部或东线、西线港口出发,往来安浦、江门、澳门、香港、广州各埠。
至于轮船,就只有海口一个港口能停泊了。如往来香港、海口、海防(越南北部)、暹罗等地港口。有定期发班,也有不定期发班,有的可以租用。因为轮船大部分都不归海南所有,这让陈献荣感到很遗憾。
此外,《琼崖》一书又详细记载了海南内河的河船,以及泊载和近地渡航用的小艇。各港多用舢板,海口多用小号帆船,三亚、榆林多阳江艇家的沙艇。“沙艇鳞次栉比,很为繁盛,司船人都是女子,操粤音。”陈献荣感慨:“碧波荡漾,仿佛身在珠江呵!”
(编辑:蔡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