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百吨大船手工建造——临高造船业的世代传承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李佳飞 吴孝俊 时间:2015-07-27 09:06:38 星期一

  55岁的老匠人王家兴

    在四面环海的海南岛上,有一大批渔民,他们祖祖辈辈盘桓在海的鼻息下,接受大海的考验和馈赠,他们多半没有复杂幽暗的心路,没有稚嫩狂热的空想,只有朴实地面对大海,小心翼翼而又勇敢坚韧地从海里讨回想要的生活。造船打渔,是他们求生的手段和本能。

  临高是海南著名的海洋渔业大县,这里不仅渔民多,渔船多,工匠造船的技艺也是首屈一指的。在一个个陆地断裂成碎块,而大海永远紧紧相连的海边,临高的造船工匠们“叮叮咚咚”地敲响了数百年,一艘艘大小不同、功能各异的渔船,从这里走出去,驶向远洋深海,人类的智慧在与风浪的搏击中与日俱增,造船技艺日益娴熟,代代相传。

  拖网渔船、灯光围网渔船、流刺网渔船、绳钓渔船……

  休渔期间,走进临高新盈渔港,这里停泊的各色渔船,总是让外来客眼花缭乱,然而,当地渔民介绍起来却是如数家珍。据称,这些渔船都是本地工匠自己打造的,造船技艺在临高已传承了数百年。

  造船世家忆百年

  老匠人王家兴的造船作坊位于调楼镇黄龙上村,这是一个古老的临海渔村,村庄不大,但三面环海。

  在一处靠海的浅湾,五艘同时建造的渔船搁浅在岸边,造船工匠们赤脚,头戴遮阳草帽,忙碌在已成形的船体骨架间。大块的木料和整个造船“车间”就裸露在阳光底下,灌木林间,不需要任何遮盖。

  “自古以来,临高人打渔、造船都是如此,习惯在风雨中经受考验。”今年55岁的王家兴是典型的临高打渔人,皮肤黝黑,但身形像块铁板,硬朗结实得很,据说这与渔民常吃少脂肪高蛋白的海鲜,并有高强度的劳动磨砺有关。

  王家兴说,他从十几岁开始跟着父亲出海打渔,二十几岁时开始学造船,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了,在他的记忆中,王家父辈祖辈世世代代都是造船的能手,木制百吨大船全靠手工造成,这门绝艺已传承了至少四代人,如今,他的孩子也在跟着他学造船。

  “以前都是几十吨位的小船,还有木篷船,远海作业不多,对船的功能和安全质量要求不像现在如此严格。现在经常要造百吨以上的木船,有时还要造玻璃船、铁船,因为远海作业的时间更长,风险更大,因此,对造船工艺要求越来越高。”王家兴说,好的是,现在造船的工具也越来越先进了,广泛使用的电锯、电钻、电刨,取代了以往的斧子、刮刀等纯手工操作的工具,作业效率和工艺精确度已大大提高。

  “临高人造船的本领与生俱来,有渔民的地方,就一定有造船的人。”调楼镇黄龙上村村委会主任张国道告诉记者,黄龙上村全村180多户900余人,约60%左右的渔民都会自己造船,但目前大的造船作坊只有两家,高峰时每年能造20-160吨位的渔船40多艘,船东有临高本地渔民,也有陵水、儋州、琼海等市县的订单。

  除了王家兴,张明也是造船世家的匠人。据介绍,早在1930年代,张明的爷爷张以侃在家乡学习了造船技艺后,不满足于造小船,便贩运黄牛到马来西亚,希望利用当地质好价廉的木材造大船。经数年打拼,张以侃攒够了钱,并买到上好的木料,不料,正当他的大船造到一半时,碰到日本入侵马来西亚,因他留守在半拉子船上,被日本人残忍杀害。

  张明说,爷爷张以侃死时,父亲张绥之只有3岁。奶奶把父亲拉扯大后,父亲继承了爷爷遗志,跟叔叔们学习造船。1960年代后期,为了渔业生产的需要,张绥之开始探索大船的建造,到了1970年代他就可以造30吨的大船。

  然而,父亲并不想让张明继续造船,而希望他成为有知识的人。于是,张明外出读高中,远离祖辈从事的手工造船业。可世事变幻,工厂突然倒闭,张明被迫回到渔村,22岁的他开始跟父亲从最基本的手工学起。26岁那年,张明一次到广东购买木料,与同行交流时发现外面的造船技术更先进,于是在广东阳江一家船厂学习了一年半,刻意弥补祖传技艺的短板。

(编辑:蔡志飞)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