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匠人张型富:愿手艺不死 愿手艺相传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傅人意 时间:2016-09-08 09:05:48 星期四

在薄薄的椰壳上精雕细刻,需要心力、手力、眼力的一致配合。 陈耿 摄

张型富的镶铜椰雕花瓶。陈耿 摄

海南大学马达加斯加女留学生跟着张型富学椰雕。 (资料图片)  文记者 傅人意

  “这门手艺,一天不练就会手生,我学到死,做到老。”如此平淡的语句,仍然掩饰不住老人对这门坚持了近六十载,已渗入血液的手艺的深情。

  这是一双老匠人的手,掌心长满老茧,手纹深刻,表皮粗糙,大拇指由于长期用力,明显比其他手指粗大,深浅不一的刀痕也依稀可见。

  老匠人右手持握刻刀,左手托起一个圆形的镂空椰壳,目光如炬,拿捏着坚硬力量与柔软心思的尺寸,在褐色的椰壳上自如行走。一个人,就在此刻安静下来。

  几乎是每一天,72岁的张型富一早起来就坐在自家的客厅里开始雕刻椰壳。海南椰雕,曾在历史上被称为“天南贡品”、一路北上走入皇城宫墙,在快节奏生活与机械化批量加工的冲击下,终究无法与时光对抗,与现代人的生活渐行渐远。如今,这门质朴又复杂的传统技艺,也只能在老匠人的家中一隅才能觅其踪影。

  六十载手艺守门人

  张型富老人话不多,一把小矮凳,一张铺满散乱刀具的桌子,一个质朴的椰壳,一坐就是一个上午。

  一空下来,张型富会从家门口坐公交车到海口新港椰子批发市场挑选椰壳,有时候运椰子的船还没到,就坐在那痴等。炎热的夏天,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埋在椰子堆里,一个个挑选属于自己心中的“宝贝”。靠着长年的经验和眼力,透过包裹在外的椰棕,他就能判断出椰壳的形状、色泽、厚度、硬度。

  他说,“这门手艺,一天不练就会手生,我学到死,做到老。”如此平淡的语句,掩饰不住老人对这门坚持了近六十载,已渗入血液的手艺的深情。

  13岁那年,张型富进入海口椰雕工艺厂,随后师从林世先、高毓生、陈益金等椰雕大师。从最初给椰子去皮,打磨椰壳,到学习绘画基本功,再到接触椰雕的核心技艺——雕刻,他经历了一个学徒的艰辛求学路。

  单是从最简单的画椰子树学起,一笔一划,一个多月就画了不下500幅。当他看到师傅惟妙惟肖的花、鸟国画元素作品时,就偷偷用纸和笔描下来,回到宿舍里日夜苦练。

  人老实,坐得住,是师傅们对张型富的评价。上个世纪80年代,椰雕大师高毓生由于手受伤无法独立完成椰雕作品,在海口椰雕工艺厂几百人中挑选助手时,就只选了张型富,不难窥见其在技艺上的过硬。

  张型富这一生雕刻了多少作品,他已经记不清了。不过,让他至今乐道的是,1999年代表海南省人民政府赠送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政府礼品椰雕大花瓶《椰树传说》和《天涯欢歌》。

  这两件堪称海南椰雕史奇迹的作品——两个花瓶最大直径为0.8米,每只重80公斤,瓶体与镂空荷花底座高1.999米,由5200个色泽相同的椰子壳加工而成,其中嵌有我国南海产的280公斤夜光螺。此外,花瓶图案上还刻有32000朵桂花、6万粒沙子,难度已达最高级。张型富就是主创人员之一,这两件作品让海南椰雕所承载的辉煌跨越千年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如今,在张型富家里所留的作品不到30件。“福寿齐天”、“八仙过海”、“神女飞天”这些带有时代烙印却似乎又与这个时代不合时宜的椰雕作品,让老人视若珍宝。

  “我的作品是艺术品,不是工艺品。作品也有人出价买,但是我不卖。卖一件岂不是少一件?”张型富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项手艺还有几十人在做,但是现在从事椰雕的人越来越少,最遗憾的是几乎找不到人来学。

  “等我死后,这些宝贝可以捐给博物馆,没人学了,最起码有这些作品可以告诉后人,海南椰雕是怎么一回事。”张型富说。

  “只要有人学,我就教”

  海南椰雕有一千多年历史,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公元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间。明代正德《琼台志》录入的《酒榼》中也有诗句“采篚择供贡,扶持上天街”,生动地描述了海南向朝廷进贡椰雕酒榼的情景。

  遥望历史,椰雕这门朴素的手艺,从椰壳的大小,纹路、经络的粗细中规划成品的形态,借助简单的刀具,靠匠人的手、心、眼雕刻出独特的成品,这是人与大自然最真诚、最质朴的交流,在人类文明的尺度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标签。

  触摸当下,这门曾经是匠人养家糊口的技艺,如今也只能靠着一种情怀在坚守。

  张型富在手艺传承上,只有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只要有人学,我就教。”

  2013年,张型富主编了一本椰雕简易教材,从椰雕历史、艺术特征、雕刻刀具、常用图案、工艺流程等方面介绍了椰雕技艺。当时,在海口市委市政府的组织下,张型富到儋州木棠镇铁匠村收徒,14名村民现场拜师学艺。只是多数人都没有坚持下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早在2012年,张型富就在海口市骑楼老街开办了个人工作室,免费教授椰雕。他的学生中,甚至有在海南大学读书的两位外国女学生。

  “当时不少学徒慕名从各地来学艺,陆陆续续有五六十人。”邱春雨是为数不多的学艺者中能坚持下来的。她的椰雕处女座“松鹤延年 花开富贵”,是张型富言传身教,在半年内雕刻成功的唯一作品。

  “光是磨刀,师傅就让我磨了7天,由于刀比较笨重,我有一个多月都拿不了筷子吃饭。”邱春雨说,从剥椰子壳、去肉、磨刀,到绘画、刻花纹,她经历了一套严谨的椰雕学艺训练。“但是,在当下的快节奏生活下,半年才雕刻出一个作品,又有几个人能坐得住呢?”

  据邱春雨回忆,当时前来学艺的还有一位广东茂名制陶老板,看到海南椰雕如此精美,甚至有了“弃陶从椰”的想法。但是,他很快就发现,椰雕这门手艺上手难,耗时长,关键是市场不买账,学艺之路也不了了之。

  市场不买账,或许也是让张型富老人传艺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2013年,聚集35名海南工艺美术大师精美作品的海南“第一拍”,以张型富为代表的海南椰雕作品“吉祥椰球”虽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但仍免不了“流拍”,相比于由黄花梨、沉香这些名贵原材料制作的工艺品,椰雕,显得势单力薄。

  愿手艺不死 愿手艺相传

  平头单刃刀、弯头刀、大号刀、小号刀,张型富手头上有十几把雕刻的刀具。这其中,有部分是师傅高毓生传下来的,甚至是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有着百八十年的历史。

  正如刀把工具与手艺的代代相传一样,椰雕,这门朴素的海南传统技艺,更是一个生命对一个生命的传承,一种力量与另一种力量的薪火相传。

  张型富一直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在他客厅的橱柜里,珍藏着几十张年轻时手绘的椰雕作品设计图,有鸳鸯戏水图样的杯盏;有不让须眉的红色娘子军花瓶;有小桥流水、椰树掩映的糖果盒等。由于年岁已高,精力有限,他希望有一天,能找到年轻人和他一起完成这些作品,让它们从设计图纸上成为真正的椰雕作品。

  愿匠人解开心结 ,愿手艺不死,愿手艺传承。

 

 

相关链接:

绝妙的海南“冠盔戏服”:光鲜亮丽的背后手艺难传承
绵阳执着制笔人:留住笔尖上的手艺
日薪4000元的砌砖工人要具备什么样的手艺?

 

(编辑:吴茜)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