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史
1993年的《天池》
《天池》
文实习生 陈卓斌 记者 陈蔚林
尖峰岭山势雄浑、草木丰茂,宛若一位年华正盛的才俊傲立在南海之滨。在他腰间,阵阵林涛缀着一湾春水,映着琼岛罕有的朵朵桃花,这便是天池——说高,她不算高,只是静躺在半山腰;说深,她也不算深,湖底至水面不过20多米。
“但这方池水像极了乐东的文艺环境,表面平凡内敛,实则卧虎藏龙,用刘禹锡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形容尤为恰当。”谈起给杂志取名“天池”的初衷,作为创始人之一的陈修演慨叹不已,寥寥数言,便把听众带回了那个血脉偾张的文学年代。
一册《天池》掀起本土创作潮
作为海南著名的文化之乡,乐东浓郁的文化氛围源于家家户户对读书求学的渴望。有趣的是,这里的方言把读书称为“磨命”,支持孩子读书称为“卖命”,故在世世代代“用生命来读书”的乐东人中,出现“谈笑皆鸿儒”的现象便不足为奇。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自由开放的声音开始响彻华夏,同时乐东文人的思想愈加活跃,精神也愈加亢奋,大家纷纷提起笔来直抒胸臆,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据陈修演回忆,那时的乐东只有上世纪60年代县文化馆创办的一张小报《乐东文艺》,容量有限,出版也是断断续续,难以满足众人发表作品、进行文艺交流的需求。
“当时的乐东太需要一方文艺交流的沃土!”萌生办杂志的念头后,陈修演立刻从县文联、县中学和黄流中学等地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本土编辑队伍,同时奔走各方约稿,张罗开了出版工作。
1993年12月,《天池》创刊号问世,这本仅有32页的文学“小麻雀”,在“五脏”上可没有缺漏:除了传统的小小说、散文、诗歌,还包括社会广角、热点追踪、艺术长廊等共10个栏目,作者一栏更是可谓“群贤毕至”——现中国作协会员蔡明康、龙敏,省作协会员张晓云等乐东籍作家当时皆名列其中,当地各中学教师、学生以及在异乡的乐东人也纷纷投来稿件,表现出了极大的创作热情。
如石击浪,《天池》诞生之后,便以“乐东人写乐东事”和对“文学味、乡土味、人情味”的侧重受到乐东本土文化人士的广泛喜爱。作为当时杂志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时任乐东县中学教师的郑文史印象深刻:“刚印出来的《天池》,油墨香气还未散净,很快就会被送到各个作者和县、乡、镇中学等单位人员手中,并被众人传阅、品读、评论,可以说《天池》在当时掀起了一股本土文学创作和品评的风潮。”
俗中见雅 笔笔皆书乐东美
翻开《天池》,乐东的美尽在其中:撑起长蒿,拨开清浪,你会发现银丝带般的昌化江在溪角处打着趔趄,留下了山清水秀的抱由镇;扁担扛上肩,一曲曲嘹亮的山歌绕着山路,你会看到黄流人担起过的生活和梦想;淌过红水河,徘徊抱邱黎寨,你会听闻汉族教师黎新王14个春秋默默耕耘,在患重疾离世后,于河畔留下的师魂与足迹……
在那个信息传播还不够畅通的年代,《天池》俗中见雅、深入生活,担起了记录乐东美、宣传乐东美的重要任务,它既描绘了乐东风土人情的山水画,也刻录了乐东改革开放后村镇生活翻天覆地变化的光碟,更成为了表彰乐东先进人物的军功章。陈修演告诉记者:“尤其是我们挖掘出的一些教师、乡镇邮递员、森林公安民警等的优秀事迹,不但为其他党员干部群众树立了榜样,也激励了这些楷模不断奋进,甚至很多人直到今天仍坚守着岗位和理想。”
“《天池》也为汉文化和黎文化的交流架起了桥梁,有意识地让更多的黎族作家站出来发声,并为黎族年轻作家搭建起了施展拳脚和锻炼提高的平台。”长期生活在乐东的郑文史对当地的黎族人民和黎族文化都很有感情,眼看着自己的家乡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了、进步了,他禁不住拿起笔记录下这些喜人变化,并借助《天池》和乐东的汉族、黎族读者进行分享,引起了广泛共鸣;为采访汉族教师黎新王,他和乐东县中学另一位教师于元林骑着单车到抱由镇抱邱村几进几出,在和当地百姓以及重疾在身的黎新王多次交流后,才写下那篇令人泣下的《魂系红水河》,感动了许多读者。
往事的话匣子一打开,郑文史难免陷入回忆:“当时围绕在《天池》周围有一批相对固定的乐东籍作家和文艺爱好者,大家都是单纯地想把乐东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谁也不要一分钱稿费,都争着把文章写好、争着被《天池》印成铅字,那种积极热烈的创作氛围,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泉水叮咚 汇作江河入大海
时光总是在行走,一刻也不停留。辗转到了今天,乐东文艺刊物的“六花齐放”反而令所有人惊诧不已——在杂志遭遇网络新媒体冲击,纷纷举步维艰之时,乐东在办的文学刊物种类之多,逆势生长之迅猛,在各地都是不多见的。
记者了解到,除《天池》以及1992年由已故中国书协会员、乐东黄流籍书法家邢福壮创办的《流韵》外,《望楼河》《黄流乡土文艺》《龙沐湾》《龙栖湾》都分别是在2009年、2010年、2012年、2014年出生的“年轻人”,“言谈”之间散发着蓬勃的朝气。
若问这些民办刊物的创始人,为何要选择自办文学杂志这项苦差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要挖掘和传承黄流镇的乡土文化、要赓续儿时的文学梦想、要探索佛罗镇的历史和研究白沙河边的古代延德文化……
其中,74岁老人林元法的理想尤为闪光,在看到村里的年轻人只顾追随流行音乐和电影时,对崖州民歌和琼剧传承现状深感忧虑的他,毅然放弃了颐养天年的生活,撑着残疾的病腿回乡创办了以收集整理崖州民歌古抄本为使命的《望楼河》,从编辑到印刷都亲力亲为并乐在其中。该杂志目前一期出版3000册,备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民办刊物多和网络阵地紧密相接,特别是很多乐东文学爱好者都把网络论坛当作了自由交流研讨的天堂。其中《逸韵》(现《黄流乡土文艺》)就因在网络上发表了第5期,得到了众人关注后影响力激增。网友“田边树”也指出,这些文学刊物都十分重视网络这片新的发展天地,纷纷通过设立网刊、发布征稿信息和动态、塑造网络推介人和代言人等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不断扩大影响力。
虽已离开《天池》多年,但陈修演和许多老一辈的乐东人一样,仍然心系着乐东文艺刊物的成长变化。在他眼中,这些年乐东之所以能够坐拥如此多的文学刊物,并且不断冒出新芽,和乐东人对文学艺术经久不衰的热爱是分不开的。“这些刊物不但为乐东涌现出的一代代笔耕不辍、才华横溢的作家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延续着乐东世代流传下来的文艺风骨和文化血脉,为乐东文学艺术汇溪成江成海,推动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链接:
海外华文媒体聚焦新疆天山天池:感受大美新疆魅力(图)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