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南海风云
以海申遗 任重道远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尤梦瑜 时间:2017-03-06 10:30:58 星期一

                                                                                                                                                                                                                                                                                                                                                                        

三沙市七连屿南沙洲附近海域,渔民冯启焕(左)将空气管放入水中,给准备下水的詹达丰。

  

三沙市赵述岛附近海域, 符名友、符名岗两兄弟在围网捕鱼。

  

三沙市赵述岛海边,符氏兄弟捕鱼归来。三沙天气变化多端,渔民们作业受天气影响很大。  

  文尤梦瑜 实习生 林敏 图宋国强

  编者按

  海和渔民,一个给予,一个付出。千百年来,海南渔民在风里浪里耕海,拖钓、潜钓、下氧、行盘……不同地区的渔民用智慧和经验找到了适合的方式接受大海的给予。韩国“海女”申遗成功,让我们联想到了海南的这些传统捕捞方式,作为海洋大省,海南与海洋相关的非遗项目却并不多,我们期待对非遗资源的挖掘重点向大海转移。

  蔚蓝环绕,茫茫大海给予海南岛的除了富饶的生态资源,还有厚重的文化财富。

  2016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12月刊封面是一幅拍摄于海南西沙的照片:清澈、浅蓝的海水中,一位渔民正在水中寻找着他的“猎物”。该期杂志的封面报道正是关于海南的这批男性渔民,题目是《海南最珍贵的是“海男”》。2016年12月1日,韩国济州岛的“海女”文化申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获得通过。在杂志的封面报道中,作者以“海女”文化为类比,将琼海潭门的一群以传统捕捞方式为主的男性渔民称为“海男”。

  海南的“海男”与韩国的“海女”的确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也是为何作者在文中对韩国“海女”捷足先登非遗名录而为中国“海男”感到惋惜。

  韩国“海女”的申遗成功也让人们再一次回看与思考海南的非遗名录,海洋大省究竟有多少“海洋”非遗项目?

  海南不只有“海男”

  针对“海男”这一称呼,省内一些长年从事非遗工作的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回应。

  “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将海南的这些男性渔民暂且称为‘海男’是可以的。”省文体厅社会文化处从事非遗工作的调研员刘实葵说:“但我们还是要看到,这个词是不足以概括这一群体的。”

  2014年,省文体厅先后组织两批非遗普查工作组赴三沙市调研,进行非遗资源普查,当时他们关注的重点就是海上捕鱼和海上习俗等。在永兴岛、赵述岛了解了渔民们的捕鱼经历后,他们又前往渔民们的原籍地琼海、万宁、文昌等地做相应调研,深入了解他们拖钓、潜钓等作业方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些使用传统捕捞方式的渔民中不乏女性。”刘实葵说,她并不同意以某一称谓来定义一个行业,我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不可以一“名”而概之,其名称应是更加富有特色且具备广泛的文化内涵,所以,如果真正要进行非遗项目申报的话,“海男”一词是不够准确的。

  “‘海女’应该是以日本语来说的,相对‘海士’而言。就渔民来讲,我们中国一直没有‘海男’这个说法,倒是更习惯说‘渔夫’。我认为将潭门潜水捕捞的渔民称为‘海男’意义并不大,有附会于日韩的‘海女’之嫌。”省群艺馆原馆长、非遗中心主任邓景华说。

  “海洋非遗项目”并不多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海洋大省,目前,海南所拥有的与海洋有关的非遗项目并不多。据了解,在我省2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与海洋紧密相关,能体现渔民生产的仅有“南海航道更路经”一项,此外则是“临高渔歌”;在72项省级非遗项目中(含国家级项目),则有“海螺姑娘传说”“海南谚语(临高渔谚)”“疍歌”“海盐晒制技艺”“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海口天后祀奉”。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像“海男”这类文化项目,进行申遗时难度在哪里?

  比起黎锦、民歌等陆地上进行的文化民俗项目,这些海上项目一来是在大众面前展示有限,曝光率低;二来是出海的渔民往往都是小群体出入,因时间、地点等多种原因,人们从技术层面上难以进行“追踪”,加之非遗资源整理和申请工作在人力、物力上的限制就导致各市县在渔业捕捞等出海项目上的申报数量占比很低。

  在邓景华看来,海南的海洋非遗项目少,客观上,由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被现代化的生活更替的步伐加快,致使海南现在可以见到的遗存大多不具备典型意义,即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缺乏突出特点;主观上来说,在普查和调研等相关工作上力度有限,发掘不够,人们对遗产的认识也有待提高。

  “相比较于‘海男’,疍家人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海女’‘海男’仅是在海上作业;而疍家人则是日常起居全部在海上。但是,海南的疍家人本身数量就少,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中多数人又已迁移陆地。相比之下,广东的疍家人数量多,疍家文化的保护起步也早,所以广东的‘疍家文化’也更加成熟,成为其省级非遗项目。而海南仅有单独的‘疍歌’进入省级非遗项目。”刘实葵介绍,不光是“疍家人”,海南的“海男”“海女”也已是为数不多。

  民间海洋文化待挖掘

  虽然,就目前海南省非遗项目来看,海洋非遗并不多,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海南省非遗工作的逐步深入,以及非遗资源挖掘的力度加大,人们的重点已经开始向大海转移。

  就在今年2月,海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公示完毕,在这批非遗项目中,反映海洋文化的项目有了明显的增多,例如儋州的海上龙舟等端午习俗、海口美兰区的浅海捕涝技艺等。

  “海南渔民自古以来以海为田,在这座海岛上海洋文化根深蒂固。我们希望沿海各市县在海上捕捞技艺上有深度挖掘,进行非遗项目申请。”刘实葵说。

  非遗项目的申报要依靠属地政府,也因此,市县政府的重视程度对于该项工作的推进也尤为重要。

  申报与海洋相关的非遗,对海南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海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的评委之一,邓景华说:“申报非遗,目的就是将这些海洋文化保护和传承。它们可以证明我们国家的南海主权,不仅如此,独特、优秀的古代海南民间海洋文化行为特别是民间信仰和习俗、长期积累的海洋生产技能和生活知识,以及海南民间与周边海洋国家的友好交往和文化经济交融等,对当代海南人民坚定文化自信以及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有重要意义。”

  部分传统

  捕捞方式

  下氧

  用皮带将发动机与空气泵连接起来,连接拇指粗的塑料管,水下作业的人用这条塑料管呼吸供氧,这种捕鱼方式被渔民称为“下氧”。

  单气

  潭门老一辈渔民从小就练就一身潜水的好功夫,不带呼吸管一个猛子能扎到水下二三十米,身手矫捷地抓活鱼、割海参、捡公螺(马蹄螺)。这三样被称为“潜水捞三宝”。

  行盘

  行盘指的是在大海退潮后,在岛屿附近浅海的礁盘上,一边行走一边寻找捡拾公螺和割蚵,有时候也会用一根一米多长的鱼枪去刺水中的鱼。这种捕捞方式较为轻松,作业的多是年纪大一点的老人。

  手钓

  手钓就是钓鱼,不同的是鱼线那头不是连接在鱼竿上,而是缠绕在手指上,这种方式多数用来钓礁盘中数量较多的小石斑和红石斑鱼,技术好点的渔民一个人半天功夫就能钓上几十斤。

  三沙市赵述岛附近海域, 麦运潘老人在行盘。

 

 

相关链接:

中欧艺术交流——当抽象主义来到大海之南
《那片星空那片海》清新上线 冯绍峰郭碧婷触梦大海
冬捕:新疆“戈壁大海”上的冰雪盛宴
《蓝色大海的传说》里的时尚家居 别墅实在是太有品

 

(编辑:余冰月)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