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黎族筒裙的黎族制陶非遗传承人羊拜亮阿婆。
近日,这位特别的黎族老奶奶在国内刷爆了媒体圈,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日报等众多主流媒体纷纷关注,她简朴却珍贵的陶匠生活打动了许多人——
夜色低沉,远处的含羞木已经伸开了叶片,沐浴着清凉的晚风。村庄被罩上一层深墨,只有这团燃烧在制陶馆门前的烈火,将红色散发。
91岁的羊拜亮阿婆,用黎语念出祈祷词,一如半个多世纪来的每一次烧陶,高度黏土在烈火中得到重生,变成传承千年的黎族陶器。她的规矩,是她的尊重,尊重世间万物,是她坚持的黎族哲学。她的坚持,是她的匠心,制陶已逾半世纪,甘愿青丝换白发,也要留下这块民族的瑰宝。
这位连普通话也不会说的黎族老人,最近受到了多家媒体的关注。她的故事通过中央电视台《了不起的匠人》节目,刷遍了各大朋友圈和微博,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网红”。
伊着黎筒裙 面上带刺青
五月的第二天,空气中弥漫着夏天的味道。午后的阳光十分刺眼,在昌江黎族自治县太坡地区,只有这般炙烤大地的阳光,才能够晒出精致美观的黎族陶器。
史前时期,海南岛上已有黎族的先祖活动,他们是这座岛屿最早的移民和开发者。黎族的制陶技艺十分悠久,宋朝的《诸蕃志》卷下曾记载,黎族“以土为釜,瓠匏为器”。
2006年,陵水新村遗址出土了一块古陶片,经过碳-14测定,年代距今约5000多年。它的出土,佐证了黎族悠久的制陶工艺,却不是海南目前所发现的最早古陶器。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五勒岭洞穴遗址,曾经采集出海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夹砂灰陶罐残片,距今约9000年。
2006年,国务院将“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一位黎族老人被授予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就是生于1926年的羊拜亮阿婆。
保突村的制陶馆门前,气温已经达到31摄氏度。无风无云,四周充满了燥热的空气。在制陶馆馆长刘梅珍的陪同下,羊拜亮再一次来到这里。91岁的身体,已经无法支撑她走过不到100米的小广场。佝偻的身子,左右手各撑着一根长棍,即使缓慢又蹒跚地向前走,羊拜亮也不允许刘梅珍搀扶她。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了不起的匠人》节目,羊拜亮的制陶故事刷遍了网络,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网红”。而连手机都没有的羊拜亮,面对这个新词汇,露出了不解的笑容,只注意到身旁刚烧好的陶罐。
稍微坐定,不顾炎热,羊拜亮换上了黎族筒裙。阳光透过树荫,星星点点洒在她的脸上,脸上的刺青纹路清晰可见。
“我15岁开始纹面,母亲对我说,我们是黎族人,如果不纹面,抛弃祖宗留下的东西,就不是我们家的人。”羊拜亮把母亲的话记在心中,连同制陶的工艺,深深刻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
(编辑:余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