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烈画像
1764年,清代乾隆甲申年,琼州府城西厢的王家小院诞生了一位聪明颖异的男孩,他自幼沉默寡言,7岁开始跟私塾老师读书,每天背诵大量的文字,就是不爱跟同龄的小孩戏耍。到了寒冬腊月,他总是嫌白天太短,不能多读几篇文章,表示十分可惜,老师听了觉得他很特别。12岁时,他已读完四书、五经和春秋三传,并兼及古文和诗赋,真可谓是通吃历史和文学,而且深谙作文之法,刚学习写作,就能语出惊人。
此人名叫王承烈,号扬斋,是清末民初海南文化名家王国宪的曾祖父。
当年,一位姓平的广东提学使来海南视察,发现童生王承烈小小年纪就如此博古通今,甚是讶异,破格将他取录为“古学”(研究古文经、古文字之学)生员。
后来,王承烈参加一年一度的小考——岁试,考取第一名,得以进入县庠读书;参加科试(明清学校制度之一,每届乡试之前,由各省学政巡回所属府、州举行考试,要想报名乡试的生员,先要通过这一考试)仍是第一,获得廪生身份,享受公费教育,还包吃包住。
未满20岁,王承烈的才学就已经以压倒性优势盖过当时的社会名流,尽管如此,他仍虚心问学,不耻下问,如此谦逊的心态和姿态自然能够不断进步,尤其是得到重量级的名师点拨后,更是如虎添翼,勇猛精进了。
王时宇画像
李琦画像
师从王时宇和李琦
“同门二百余人,无一能及”
世上不乏千里马,却往往缺少伯乐。王承烈是幸运的,他所生活的年代,琼州政界和杏坛,伯乐比比皆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王时宇和李琦两位名师。
王时宇是府城东厢人,乾隆庚寅年(1770年)参加顺天府(北京)的乡试,考中举人,被授任广东潮州饶平县训导,但是,王时宇以嫡母年老为由告归,后来参加选拔考试,升至县令,王时宇又以生母年老而改任国子监学正,渐渐远离官场,不再入仕。再后来,他果断返琼,受聘在琼台书院担任山长,生徒大多有成就,王承烈就是其中之一。王时宇的古学非常了得,曾经纂修乾隆《琼州府志》,亲自校注《白玉蟾集》、苏东坡的《海外集》《琼台诗话》《裨海摘要》等书。
王承烈是在琼台得到王时宇的点拨,在校外则是得到毕业于琼台的李琦的长期教导。
李琦是琼山东岸人(“东岸”在今海口南渡江以东的美兰区灵山镇境内),自幼嗜学,精于文词和书法,是《四库全书》编修吴典的学生。广东学使、“清代蜀中三才子”之首的李调元来琼视学,抽考“古学”,选拔他为第一,待到复试时,看到李琦“相貌异奇,文词渊雅,书法端凝”(语见王承烈《李卓斋先生传》),不由得称他为“三绝”。
乾隆庚子年(1780年),李琦中举,甲辰年(1784年)成进士,朝考第三名,被授任国子监学正,功名之路畅通无比。不久,李琦改任河南桐柏知县,政绩卓然,军民受益,可惜五十岁便卒于任上。
“烈从学最久,知先生最深。”王承烈跟随李琦读书时间最长,受其启发也最多,“回忆先生讲学时,谓学经、学史,当求有用之学……世人皆知先生文词雄伟,书法遒劲,得其片纸只字,皆珍宝之,皆未知先生之学术也。”
得到如此名师、大师的调教,王承烈自然是一日千里,强上加强。“同门二百余人,无一能及。”《扬斋集·附录·本传》这般评价他,“二先生大为激赏,成为‘独出冠时’。”
就连巡道王锦来琼调考诸生观察民风民情,读到他的《读大学衍义补有怀丘文庄公五古百韵》时,赞叹不已,称誉王承烈为“海外清才”,选取他为第一名。
读书,成名,这一切对于王承烈,是不是太容易,也太顺利了?
冯敏昌雕像
问学冯敏昌
“人生何幸,获此师资”
当代西方教育讲究“挫折教育”,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一生平顺,未必是什么好事,而且很难获得世俗的成功,更别提有灵性上的超越和思想上的超脱。满腹经纶、少年得志的王承烈也是如此,最大的挫折,莫过于他曾经6次参加乡试,都未能中举。
科举年代,3年一次的秋闱和春闱,王承烈“六试秋闱,荐而不售”,意味着先后耗费18年备考乡试,却最终名落孙山。这样的挫败不能说不大。好在他越挫越勇,并未放弃。
“旧年省试,肄业越华,幸登大雅之门,获交多闻之士。”从王承烈的《上冯鱼山先生书》可知,当年他参加乡试前,曾经到冯鱼山(即冯敏昌)主讲的广州越华书院求学。
在越华书院,王承烈“从冯鱼山太史游,赏其文章清刚,有先正风格,决其必中。”(《本传》)
冯敏昌(1747—1806)是广东廉州(今广西钦州)著名历史文化名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当过嘉庆皇帝的老师。但是,冯敏昌不喜欢当官,反而钟情于教书育人。年轻时,他曾在广东端溪书院、粤秀书院求学问道;从42岁开始,先在河南的河阳书院任教两年,后来又在广东的端溪、越华和粤秀书院执掌教鞭6年之久,并终老于粤秀。
嘉庆六年(1801年),正如老师所愿,王承烈终于考中举人,而且名列前茅。多年以后,王承烈在给冯敏昌的信中,仍有颇多感激之词:“始以素丝之质,附近青蓝……人生何幸,获此师资!”中举那一年,他的弟弟王天佑考取了“优贡生”,兄弟同科,令广东士林艳羡不已。
冯敏昌在广州教过的海南人中,除了王承烈,还有张岳崧(定安进士,探花)和郑乃宪(文昌举人)等知名人士。
但是,王承烈的科举之路远没有恩师李琦那么畅通。好不容易中举了,此后3次赴京参加会试,王承烈都没有考取进士功名,由于自己体弱气虚,受不了北京的寒冷,于是断了“进取”的念想,返乡以教书为业,以读书为乐。
慧眼识才
“远近从游多知名士”
在海南,王承烈在雁峰书院和琼台书院执掌教鞭20余年,可以说是将他的余生都献给了乡土教育事业,直到道光丁亥年(1827年)十二月去世。
在琼州府城的这两所书院掌教期间,从游的学生遍及海南当时的“三州十县”,大多是已经成名之士。《本传》称:“远近从游多知名士,乡会所取皆出其门。”当时海南考中举人、进士的,几乎都是王承烈的学生。
王承烈不但与他的老师王时宇、李琦、冯敏昌一样擅长教书,而且慧眼识才,能预见学生的前途。最典型的例子是叶联辉和韩锦云。
道光戊子年(1828年)秋天,广东乡试揭榜,定安学子叶联辉名列第二——亚元;道光二十年(1840年),文昌士子韩锦云考中进士。而早在他们20岁的时候,王承烈就已经断言这两位学生,将来必能成就功名。
从王承烈的继任者、琼台书院掌教曾日跻为其撰写的墓志铭文得知,道光元年(1821年),朝廷下诏,让各地推举“孝廉方正”人士,琼州缙绅都一致荐举王承烈,尽管他一再推辞,还是被朝廷嘉奖,授以六品顶戴,时人都羡慕不已。但是,曾日跻却说:“人皆羡先生之功名,遇亦奇矣。我独高先生之品行,孰能及之?”
确实,王承烈的学术、文章自是为世人所称道,而其人品和德行更是无可厚非。他不但洁身自好,对待财物,“与取不苟”,而且身居府城,没有公事绝对不进衙门,没有利用“举人”的身份谋取私利,非但如此,一有公益事业,往往投身其中,任劳任怨,特别是1823年改建雁峰社学为书院时,更是殚精竭虑,募捐经费,设立宾兴,亲力亲为,以期雁峰书院能够长远发展。
相关链接:
海口三百名徒步爱好者“穿越”琼台福地 触摸千年文明
推进“琼台复兴” 海口府城街道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重现历史古迹 “琼台复兴”激发海口城市活力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