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村民歌手符琼光。 张惠宁 摄
为什么选在这个时间过“牛节”?
“这个时候犁田、插秧都结束了,可以准备一顿酒来庆祝。”符开根说,“过去看天下雨种田,到了七八月份天下雨村民就开始种田,依靠牛来犁田,到了八月底基本种完了,九月就闲下来。所以,这时候,村民就过牛节感谢牛的辛苦,庆祝劳作的完成。”
老人们说,牛是黎家人的财富,黎族对牛爱惜有加,每天不论刮风下雨,必须赶牛去放牧,家里不论有什么急事,都得派一个人去牧牛。“那时候连锄头都没有,犁田全靠牛。黎族人对牛很尊敬。”
据《东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介绍:牛节,美孚方言叫“捞者堆”(也有译做“勒者对”),“捞者”是节日,“堆”是牛的意思。每年农历九月第一个牛日,人们洗犁耙,让耕牛停止劳作一天,喂饱饱。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大家举杯喝酒,唱山歌,感谢耕牛一年来的劳作,才让黎人过上好日子。附近没有“捞者堆”习俗的村庄亲戚朋友,也早早赶来一起庆祝节日。
“玉道村和玉龙村流行的过“牛节”的习俗,缘起何处,今已无法考证。”《东方黎族民俗文化》所载道,“牛节,主要是为了酬谢一年到头辛勤劳动的耕牛,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敬牛活动。”
“牛节”风俗的变迁
节前在玉龙和玉道两村探访,最有特色的是看到家家户户为过节而自备米酒,散发出别样的村味儿。村道上,支起一个个大锅,旺火烧起,盖上水桶样的盖子密封,中间一个细管输出水蒸气(酒)流入旁边的酒瓮里。据村干部说,黎家人备酒过节,早在两三个月前就会先煮上一大锅饭,放入酒曲搅拌,静置倒入桶里,存上几个月,到了节前再将它倒入大锅里,加一点水,用大火旺烧,做成香甜的米酒待客来。
玉龙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符师保1972年出生,他回忆说,小时候“牛节”那一天,小伙伴们要出去放牛,把牛喂得饱饱的。爸爸妈妈在家里庆祝“牛节”。但这天不同的是,一大早爸爸妈妈给他的腰篓里放上肉和饭,会比平常多些好吃的。放牛上午9时去,下午6点才回。“我们小伙伴把棍子砍成一节一节的,绑在树上,像床一样可以躺下的,小伙伴们边吃边聊边看牛。”
“现在牛节这天,是老人们出去放牛,年轻人在家过节了。”他说。玉龙村还有黄牛560头、水牛180头。玉道村全村已经没有一头牛了,现在两村已经不再依靠牛来耕作了,全是“铁牛”——农业机械化设备。
对两村来说,如今过“牛节”,更多的只是沿袭“欢庆”的习俗。“快要到‘牛节’,我们就会通知亲朋好友来过节,以前通信、交通不便利,来往人少,现在可不同了,微信群、朋友圈,不发一声不相邀,都觉得不好意思。朋友来的是越来越多,‘牛节’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玉道村符世强说。
“‘牛节’,有钱没钱,家家都会相庆,有钱的多备些好菜,没钱的起码也要杀只鸡,到河里捉几条鱼。”玉龙村符师保说。黎家人好客,客人前来参加节日,并不需要特别准备什么,不过,这两年兴起了带鞭炮的风俗。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