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灯下故人 道出琼州故事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尤梦瑜 实习生 朱乃飞 通讯员 吴慧 时间:2018-12-24 10:25:03 星期一

  芭蕉茎皮拖鞋。

  精美黎族文物再现当年风貌

  1937年,上海博物馆举办专题展览“海南岛黎(族)苗(族)民物展览”,展示了史图博两次海南之行所征集到的物件。1946年6月,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同意拨付350万元(约合当时的1500美元)购买这批民族文物。而后,这批文物被划拨至中央博物院(即今天的南京博物院前身)。1955年,这批文物再次被划拨至故宫博物院,直至1959年,其中约220件/套“安家”至北京的民族文化宫。

  时至今天,当年的这300多件/套文物分散在故宫博物院、民族文化宫,而珍贵的图片资料依然保存在南京博物院。海南省博物馆馆长陈江在上世纪80年代于南京博物院浩瀚的历史文献中,敏锐捕捉到史图博所拍摄的海南影像,因这一偶然发现的文物线索,促成了此次的“灯下故人”展览。海南省博物馆策展团队筹备两年,前往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和民族文化宫等地,收集到此次展出的100余件文物,让它们在阔别海南80余载后,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之际,再次回到了这里。

  仔细端详这些于上世纪30年代收集到的生活物件,精美是它们给不少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许多生活物件在今天的黎族地区已难以见到。

  黎族润方言织人纹筒裙料。

  黑色的布面上针脚密密,绣着精美的图案,虽是手工制作的烟袋,可下方的两个袋角依旧圆滑、对称,揭盖的设计配上盘扣很是体现生活情趣。当年,黎族男人都习惯抽水烟,出门便要随身携带烟丝,而这精巧的绣花烟袋正是方便他们存放烟丝的。时代的变迁让抽水烟的习惯慢慢消失,所以今天,当文博工作者们再去黎族地区征集文物时,很难再发现如烟袋这样的物件。除了这件绣花烟袋,还有一个皮质烟袋也是做工精细,颇有今日流行的复古皮具之感。

  藤编腰篓是黎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而此次展出的一个腰篓,其精美程度让省博物馆工作人员感叹。这个腰篓整体为胡桃木色,除了编织精细外,分层也十分整齐,底座由铜钱编制而成。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配绳上也对称缀有木质圆珠和铜钱,陈列在柜中如一件精致的摆设。

  紫红色发簪缨穗、发簪缨穗。

  “应该说,这批文物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它们见证着上个世纪初期,黎族、苗族百姓的生活。”王辉山说。

  一副猿骨筷也很有年代感。当年,史图博一行在今天的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等地停留了约一周的时间,这副骨筷就是在霸王岭附近收得的。筷子是用长臂猿的上臂骨制成。据说,当时的人们用长臂猿骨头制作筷子还有一个用途,那就是试毒。

  展出的一件藤编灯架也很有特点。上方打结的地方如现在常见的中国结,下方横置的木杆上放着灯座。据了解,当年,大家用蓖麻等植物籽榨油燃灯,而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煤油灯从汉族人聚集区逐渐普及,这样的灯架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人纹几何纹双头骨簪。

  史图博在《海南岛民族志》中提到,白沙峒黎族是受外界影响特别少的种族。这里的男子固有的风俗是挽髻脑后,把垂在前面的布扎上带子缠在腰间。妇女服装是海南居民中最有艺术性和最美丽的,纺织和刺绣的技术特别发达。

  白沙峒女子们常用的骨簪别具特色,只有这一润方言地区的骨簪,其簪头处刻着人物形象。在展品中,海南日报记者看到了极为精巧的发梳,其长度不过三指宽,木齿细密,而它的功能则是固定发髻。

  本次展出的展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黎族、苗族服饰。仔细观察当年的黎族筒裙等织锦图案,虽时过80余年,但黎锦的图案、编织手法、染色技巧等和现在相比并未有大的不同。这也正体现了“黎族织锦是中国纺织业的‘活化石’”这一特点。

(编辑:王秋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