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生勤奋,严谨廉洁
岂因书名尊琼州
潘存弟子杨守敬题写的“溪北书院”匾额。 记者 李幸璜 摄
潘存像
编者按
晚清文昌举人潘存(1818—1893)是海南一代硕儒,一生勤奋,严谨廉洁,深孚众望,其学术思想和书法造诣均颇有建树,在国内外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尤其是他提出海南建省的主张和方案,对后世的启示和推动不无价值。
2018年是潘存诞辰200周年,《海南周刊》特邀文史专家全面梳理潘存的人生际遇,以期读者能体会这位先贤爱国爱乡的胸襟和情怀。
光绪九年(1883年)秋天,也就是68岁的彭玉麟受命赴粤督办海防时,65岁的海南文昌举人、户部主事潘存,带着落寞的心情,离开京师南下归乡。
人称“潘夫子”的他,身后让今人忆起其学行事实,不仅是他在东瀛很有影响的书法著作《楷法溯源》,不只是他创办至今仍存的文昌铺前溪北书院,也不单是他所撰脍炙人口的五公祠名联,而更是他写给张之洞的《琼崖建省理由与建设方案》,开启了激荡海南百年的建省史。仅此,就足以让海南的乡民,世代感念这位“生平百不如人”却又怀抱炽热爱国爱乡热情的前清举人。
平淡仕途 一代硕儒
潘存的先世由闽渡潮,又由潮渡琼,原居文昌县北的铺前港头村,光绪九年,他自京师归里后,才迁居白沙园村,两地相距不出半里。
潘存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字仲模,别字存之,号孺初,因为是文昌人而被人呼为“潘文昌”,好比大明丘濬为琼山人而被称作“丘琼山”一样。
耕读传家,书香不绝。潘存在7岁时入私塾,聪颖过人,一目数行,年方十二三岁就能操笔为文,滔滔不绝,乡里都称其为“神童”。
据受业于潘存的堂侄孙潘为渊宣统二年(1910年)采录的《钦加四品衔宣付国史馆户部候补主事潘先生学行事实》、“私淑弟子”平远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辑撰的《清钦加四品衔户部候补主事潘先生学行事实》可知:潘存19岁时父亲去世,守丧期满参加童试,被录为生员;又过了近10年,在他28岁的时候,被录取为由公家给以膳食的生员;至咸丰元年(1851年),潘存又应本省乡试,始中举人,时年已34岁(本文所述古人年龄均按虚岁)。
此后的事情,就是潘存北上,应礼部会试落第,后任户部福建司主事。潘为渊、平远笔下的潘存,皆为“户部候补主事”。
又据浙江人李兹铭《赠送孺初道友南归序》中有称“授六品之官,不禄而能活”,可知潘存官至六品,而清朝最低的官阶是九品。直到他晚年回乡,被两广总督张树声奏举办团练有功,才被加四品衔。
潘存在京官秩清闲,使他更加用心于经史百家及古文辞,终成一代硕儒。正如时人梁鼎芬《赠孺初潘先生三首》中所称誉:“孺初先生,当代硕儒。”
潘存的理学成就和个人风采,时人冯骥声《挽潘孺初先生联》有云:“理学传陆象山,经术师顾亭林,屈指数岭海贤豪,灵光岿然推此老;议论若陈同甫,气节似鲁仲连,何意遇龙蛇岁厄,康成殁后又斯人。”
潘存对儒家文化的研究,从今存他亲笔记录的《论学说十则》及《克己集》中可见一斑。譬如潘存在《克己集》中说:“君子以仁义为本,而文艺次之。”而且认为:“圣贤学问,争在方寸,不在富于言论。”“余读《语》《孟》文字,见其德之至,而忘其文之美也。”这是真正抓住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故能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并升堂入室,体验自不同一般。正如他言:“不登峻岭,不知天之高;不亲圣人,不知道之大。”
《论学说十则》中说:“天下事,求精不如务实。果能实,精亦好,粗亦好,由粗可以至精。不务实而言精,纸上空谈,弊有不可胜言矣。”表现出潘存学以致用的处世态度。
今人刘扬烈点校潘存遗著《潘孺初集》时说,潘存系海南一代宿儒,一生勤奋,严谨廉洁,深孚众望。他熟读经史子集,为古文词出口成章,声震四座。昔日在京,与朋友谈论时事,慷慨陈词,每有创见。诸多名士心倾推服,或为文请其教正,或拟疏与之商榷,足见其学识之渊博,交友之广泛。先生为人耿直,德才兼备,公卿慕其贤而推荐未果,雄才大略终被埋没,实可惜可叹。回归后,仍坚持办学,为故乡培育人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亦为世代风范。所以,许多后学弟子官员力荐国史馆为之立传,实乃众望所归。他遗留下来的诗文,已不算多,但自有其丰厚的内容与特色。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