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海南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一田洋,农民们刚种植的水稻绿油油一片。记者 张茂 摄
“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立春过后,大地一日暖过一日,海南的春天来得更早,进入雨水节气之前,琼岛各处田间地头,就已是一片春耕的忙碌场景。
回望海南历史,虽然气候与中原有所差异,但在春耕内容上没太大区别。正是自海南始,一幅忙碌的春耕图由南向北徐徐展开,南方的田里秧苗长了起来,北方的地里麦苗开始返青。
历史上在海南的人们或是用文字、或是口口相传,将关于春耕的故事,零碎地记录了下来,将这些碎片掰开了看,是一个个勤劳奋进的场景,是一个个不屈于自然枷锁的抗争过程。
民谚将春耕故事口口相传
“春耕深一寸,可顶一遍粪。春耕不肯忙,秋后脸饿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无论哪朝哪代,农业尤其是谷物耕种一直为立国的根本。中国人深知春耕对于一年收成的重要性,进而延伸出“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超出农业领域的谚语。
海南基于自身的气候与地理环境,也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谚语。最为典型的便是“干冬湿年”与“湿冬干年”之说。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写道“谚云:‘干冬湿年,坐了种田。’又云:‘热闹冬至冷淡年。”’意谓冬至天晴干,过年多雨雪,有利春耕。
而海南的民谚却刚好与之相反。一些老海南人依然熟知这句话——“冬湿年干,谷米满仓;冬干年湿,米缸见底”,意思是冬至前后有雨潮湿,而春节时天气晴朗干燥,则是年一定会有好收成;而冬至前后若干旱少雨甚至无雨,而春节时却又阴雨连绵,则是年恐有欠收。
在明代郭裴所编修的《广东通志》中也有明确记载,立春日微雨兆有年,谚曰“干冬湿年,禾黍满田”,各府皆然,惟琼州相反,曰“冬湿年干,禾米满仓;冬干年湿,禾米少粒”。
海南人口中的许多民谚,是从千百年来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得来,既记录着历史,也指导着接下来的农业生产。“短春春到清明好,长春清明雨纷纷”。短春指农历闰年时的清明,长春指农历平年时的清明。因短春清明多在农历二月,这时候天气晴和,有利于抢抓春耕,长春清明多在农历三月,这时候清明时已是雨水纷纷,应是水稻借着雨水生长之际。
除了春耕,海南人的谚语还贯穿于整年的生产之中,如地方史志中记载,“雷跨秋,有作无收;秋跨雷,禾米成堆”。意指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则收成不好。
有趣的是,清代《广东新语·海水》中还记载了“琼州以海水占年,凡海水热则荒。谚曰:‘海水莫热,禾谷将结。海水其凉,禾谷登场。’”意思是海水若比常年热,预兆着来年禾谷不好,将闹饥荒。这似乎与后来发现的厄尔尼诺现象,冥冥中有着相似之处。
(编辑:王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