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艺术与收藏
名副其实的民窑 寻访海南乐东三曲沟古窑址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刘亭亭 时间:2019-04-08 09:40:38 星期一

  原标题:三曲沟的千年窑火

  三曲沟古窑址采集的“福”字款盘底。

  文图 本刊特约撰稿 刘亭亭

  说起海南岛的古陶瓷窑址,最为人们熟悉的是澄迈县的福安窑。在2002年和2004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两次对福安古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和遗迹,再现了海南岛古代制瓷业的繁荣。但少为人知的是,远在岛西南的乐东黎族自治县也散布着不少古陶瓷窑址,其中以黄流镇的三曲沟古窑址留存面积最大,龙窑的体量也是居全岛古窑之冠。

  寻访古窑址

  第一次站在乐东三曲沟古窑址上,着实被震撼了:三条巨大的龙窑盘踞在广袤的田地上,平整过的泥土发色灰白,随处散落着釉陶残片,眼前的一切仍记录着这里的延绵窑火。从地域上看,“三曲沟窑址”的定名或者并不确切,我们驱车在三曲沟附近转了许久,最后找到新民村才发现,古窑址实际在新民村西部约300米的田地里,离三曲沟还有数里路。新民村古代为窑灶沟(窑灶村),所以古窑址叫作新民村窑址或窑灶沟(窑灶村)窑址似乎更符合实际。

  邢师傅在制作陶坯。

  不过三曲沟附近倒是真有龙窑数座,都是解放后新建的窑炉。新龙窑的邢师傅仍延续着传统的制陶工艺,为人朴实热情,颇有些古代手工匠人的气质。他还现场给我们展示了拉坯成形的制陶工艺:只见他双手向上轻拉,泥浆似被赋予了生命,一层层地往上爬砌,不多时一件泥陶小罐便初成型,再粘上手捏的桥形四系,简朴实用,确有古陶的遗风。从邢师傅制作的器形来看,一些束颈大罐、壶、碗和装饰兼实用的桥形系,还留有几百年前甚至更早的三曲沟古窑址烧造陶瓷的影子。这种实用器,在古代,面向的是老百姓的生活需求,现在看来仍有一种古拙的美感。

  根据新民村的村志记录,新民村制陶可追溯至300多年前,詹氏祖先有富公在清代康熙年间从海南琼山县西塘都龙塘村迁至此地,娶妻黎氏,为新民村制陶先祖,并传播制陶工艺,后村民遍习,村内便世代以此为业,延续至今。但村中一位姓容的长者并不认同村志的记载,根据他的说法,明代万历年间其祖先从三亚崖城镇水南村迁徙至此,因此地泥土适合烧陶,遂定居于此,至今已有27代,古窑址前原有数万亩的番人塘,陶工将烧造好的器物用小船经番人塘入海运往各处,上世纪50年代番人塘改为莺歌海盐场,本地的制陶业也逐步衰落。

  三曲沟古窑址釉陶罐残片。

  古窑址的年代

  从实际的调查来看,三曲沟窑址可能明代以前就有陶器烧造。在新民村村民的家中,我们见到了一些从窑址捡拾的陶瓷残片。其中一块“福”字款釉下褐彩的盘底,与广东宋元时期雷州窑烧造的釉下褐彩瓷器极为类似,也不排除这本是雷州窑的产品,越过琼州海峡贩卖至此。“福”字位于残片的盘心,周边是一些类似花卉的纹饰,釉子施的并不均匀,胎质倒是接近于瓷胎,与宋元时期的磁州窑那种质朴自然的民窑风格倒也一致,只是这种褐彩颜色较淡,釉子发绿,比不得磁州窑那种黑白对比的美感来得强烈。

  三曲沟古窑址采集的“丁丑”年款的壶形器。

  有村民还捡到两块不是三曲沟古窑址烧造的彩瓷片,一片是海南本地其他窑口烧造的釉下蓝彩的残片,很像青花瓷;另一片则是江西景德镇窑系烧造的青花瓷。本地窑口的釉下蓝彩瓷片,绘有团花纹,和福建地区烧造青花瓷的纹饰略有相像,可能为本地的澄迈福安窑、儋州碗窑村等瓷窑烧造,结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的资料对比,一般将其年代定为清代;景德镇窑系的青花瓷片釉子微微泛青略感浑浊,青花料深沉,还出现有少量的铁锈斑,底足平切,经向老师们确认,带有明末青花瓷的风格。这些陶瓷片虽不是三曲沟古窑址的产品,但对其年代的确定倒可起到印证的作用。

  《海南古陶瓷》一书中提出三曲沟古窑址在唐代就已经烧造釉陶,乐东地区由于南迁人口渐增,一方面可能带来了大陆的陶瓷工艺,另一方面对陶瓷器的需求量也与之增加,陶窑分布遂遍及沿海各地,三曲沟古窑址便是群窑之一。上文中“福”字款釉下褐彩的盘底,由于“福”字写得有些潦草,村民原以为写得是“唐”字,便以此认为瓷片是唐代。这种以瓷器铭文断代的方式肯定不妥,即便是“唐”字也未必是唐代的器物,可能不过是陶工或使用者等的姓氏。后经大家商议,确认应是“福”字。笔者还见到了村民在上世纪90年代捡到的开元通宝,钱文“开元通宝”的古钱币始铸于唐代初年,由著名书法家欧阳询题写钱文,并沿用至宋代初年。一般钱币是遗迹断代的可靠依据之一,遗憾的是,这枚钱币是在田地中拾得,不是出在窑址年代确切的考古地层中(地层学是考古学中断代的重要依据),所以断代的意义不大,故而古窑址能否到唐代还需要更多的考古资料予以证实。

  乐东三曲沟古窑址。

  名副其实的民窑

  据新民村的老人介绍,三曲沟古窑址原有龙窑八座,解放后为扩大耕地面积,被陆续铲平,拉走的古窑址上的碎土就有上百辆卡车之多,土中自然包含有大量的窑址遗物。当时的村民中不乏有识之士,知道古窑址是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还特意将部分的窑址遗物留存起来,上文中提到的“福”字款残片就是其中之一。现在田地上仅存的三座龙窑窑基,已被文物单位有意识地保护起来。上面虽荒草丛生,仍可看出龙窑的具体形貌,应是沿坡地由低至高而建,分为多个窑室,相互串连,每一个窑室设有通火孔,最顶端还有排烟孔。

  三曲沟窑址采集的秤砣。

  值得注意的是窑址所处的农田土色灰白,与别处有明显差异,虽尚未进行过土质分析,但推测是质地优良的陶土,村民容先生也说只有这里的土才能烧制釉陶,故而先祖迁徙至此。从古窑址散落的陶片看,这里主要以烧造釉陶器和泥质陶器为主,釉陶器有青黄釉、酱釉和黑釉之别,有些还装饰有刻划的旋转纹。泥质陶器有泥质红陶和泥质黄白陶等,黄白胎陶器表面还有红黄色涂抹的几何纹装饰,另有胎体未烧熟的类似夹心饼干的陶器。

  三曲沟窑址的器物多以大器居多,有些大罐高近一米,还有些陶缸、大碗,多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常用器,是名副其实的民窑。其中还见到一件陶质的秤砣,与其他窑口如福安窑等的罐型瓷权完全不同,而是呈馒头形,上面有一小孔,与常见的铁质秤砣别无二致,相比而言当然更为廉价。还有一件带有纪年款的壶形器,上面刻有“众人所用,丁丑年四月十八,不得灭”的繁体字,算是三曲沟窑址中比较特别的器物,具体的用途还不得考。

  海南孤悬南海,偏居一隅,相对于许多烧造陶瓷的大省来说,发展有诸多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古窑址依然能在海南岛各处蓬勃发展,并成为诉说海南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研究可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不过对于很多窑址包括三曲沟的了解我们还只是管中窥豹,要想真正地认识他们,还有待以后更多考古工作的开展。

 

 

相关链接:

国内外百名收藏家齐聚海南 古窑址分布全省10个市县

(编辑:王秋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