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定文昌的莆田进士
明清时期族谱的纂修,为了抬高家族地位和声望,在追溯祖先时,普遍攀附某名人或者皇亲国戚甚至是帝王,成为民间修谱的通病。利氏族谱总体上比较客观,对先人没有刻意吹捧。
只是族谱中个别地方出现年号和干支不一致等瑕疵,比如,族谱中记述渡琼始祖利斌直是宋代熙宁壬午年中进士,然而熙宁年号并没有壬午年,应该是崇宁元年(1102年)壬午科登榜。
族谱记载,利斌直登科后走马赴任文昌县学教谕,他大力兴办教育,为民开智解愚,教授学子读书习经,广传知识,惠泽一方,与民众发生了深厚的感情,为文昌士子所敬重,卸任后就地落籍,后代在文昌县城附近形成了一个聚落——利家园。
此后,利氏后人以利家园为起点,开枝散叶,迁居全岛各地,逐渐形成了文昌文教鳌头村、定安龙湖凤池村、屯昌西昌大武村三处主要聚居地。
利斌直渡琼迄今已900多年,但利姓并不常见,在海南是名副其实的小姓,至今全岛仅2000余人。
族中多德义
细读《利氏族谱》,“诗礼传家”“书香继世”“克勤克俭” ……这些形容传统美德的词语,频频出现在利氏后人的行状和传赞中,从中可以看出利氏是很重视文化教育的“耕读人家”。诚然,利氏后人没有考取举人、进士,但有不少贡生、监生和庠生以及一大批获得文林郎、登仕郎等虚衔文官。
利氏家族中有不少好施乐义之士。
利斌直二十六世孙利元(1726-1804),号文峰,定安县庠生, “处事深沉,声色不近于心,内宗族,外乡党,多蒙教育之功,贫苦者多为赈济,建祖祠,整圣殿,修谱牒,置学田……几有善事之当为者,未尝以费利而不为,有不善之不当为者,未尝以有利而为之,排难解纷,咸推公正,平冤息讼,共羡老成。”从文昌举人郑乃宪为他写的行状可以看出,利文峰德行高洁,周济贫民,敦宗睦族,热心公益,常为乡民排忧解难,为端正一方风气起到了表率作用。
《四库全书》编修、琼山进士吴典(原名吴琠)为利文峰撰写的祝寿歌。
《四库全书》编修吴典称其“取舍不愧古人风,一言一行君子同,好施乐义非强饰”,宁愿自己少吃少穿,也要扶贫助困,“贫者赠以粟,死者施以棺,”行善不求名利,他的价值观和牺牲精神大有古代圣贤之风范。
“武库扬名,采芹香如拾芥,黉宫帜艺,投谢策而无人……”张岳崧在祭文中称赞他不但武艺高强,还能写一手好文章,是个能文能武的乡绅。探花郎与利文峰有着非同寻常的姻亲关系,张岳崧的小女儿嫁给了利文峰的长孙利纬文,侄孙、廪贡生张熊能是凤池利氏的女婿。
能得到几位清代乡贤的赞许,利文峰绝非等闲之辈,他乐善好施,和睦乡里,广修善行,声名远振,不仅是利氏的标杆人物,更是那个时代琼州的“道德模范”。
利文峰早已作古,但其精神风范传诸后人。
明末清初,因时局变化,琼北地区盗匪滋生,定安凤池村一带人丁稀少,势单力弱,村民经常被盘踞在山中的盗贼打家劫舍,社会秩序混乱。秉性忠义的利云科,目睹盗匪猖獗,乡里遭殃,便组织村中身强力壮、有正义感的其他姓氏村民,练武习功,保护乡里。有一天,猖狂的盗匪入村劫掠,由于来不及通知其他乡民,利云科挺身而出,孤身一人赶赴财物储存地,维护公家财产。盗匪仗着人多势众,将他层层围住,猛烈攻击。在没有其他力量支援的情况下,利云科毫不畏惧,赤手空拳与数十名盗匪展开搏斗,但寡不敌众,身负重伤,不久因伤逝世。
琼州利氏于同治乙丑年(1865年)进行第三次重修谱牒,由于族中贫乏,费无从筹,心怀族事的二十九世孙利国仁,变卖家产,“捐家财二十二千文”,个人捐款占全岛利氏的二成,为族人做了表率。由于利国仁的慷慨解囊,宗谱得以顺利纂修刻印,其事迹至今仍在利氏家族中传颂。“国仁公的行为不只是尊祖敬宗,更是一种有担当的‘尚义’。在那个年代,他家远不是什么富贵人家,为修谱能捐出这么多的钱财,实属不易。”利振钦说,利国仁捐资修谱,是利氏“乐善好施”家风的具体体现。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