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加大宣传增强市民意识 立法定规提供法律保障
推进垃圾分类 海口“软硬”兼施
塑料袋、干电池、饮料瓶、厨余垃圾……这些生活垃圾如何处理,正成为人们衡量一座城市生态和文明的一把标尺。记者走访调查多个小区了解到,虽然海口通过出台政策、建设配套设施等方式,要求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鲜少有人能做到每天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美舍河凤翔湿地公园,志愿者向小朋友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李天平 摄
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任重而道远,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海口市环卫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口将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使市民养成正确的垃圾分类习惯,增强生活垃圾分类的自觉。同时,继续加快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投放设施配套,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加大垃圾分类执法力度。“软引导”和“硬约束”并举,推动海口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保护生态 生活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连日来,记者先后走访了海口市海府路琼剧院小区、林苑小区,嘉华路桥诚花园、兴丹路兴丹阁小区、德盛华庭小区等多个小区及国兴大道尾丹村等地的垃圾回收情况时发现,绝大多数小区居民不会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主要原因是小区内垃圾箱设置不足和居民缺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导致居民即便知道生活垃圾需要分类,也不会严格按照分类要求去做。
瑞园小区居民向垃圾屋内分类投放垃圾。李天平 摄
“平时不会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海府路林苑小区居民蔡女士说,虽然从电视上看到过垃圾分类的广告,也知道日常生活垃圾需要分类处理,但是整个小区内只有两个分散放置的垃圾箱,垃圾箱上也并无相关标识,故而小区居民一般会将家庭垃圾一股脑丢进垃圾箱内,不会考虑垃圾分类的问题。
德盛华庭小区居民刘军坦言,海口早在几年前就开始提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因为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态环境意识不强,多数市民图省事将垃圾都丢进一个垃圾箱内,不会严格按照要求去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很少会有人在房间内摆上几个垃圾桶,贴上标签分放垃圾。”
“垃圾分类处理,起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三化’作用。”海口市环卫局业务处处长刘晓华说,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非常必要性的,大量的生活垃圾通过分类处理后,可回收的垃圾重新利用,一方面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资源再利用实现资源化,另一方面也对生活垃圾减量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减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压力。
“如果垃圾不进行分类处理,会对垃圾末端处理造成更大压力。”刘晓华说,没有进行分类处理的垃圾,在通过焚烧发电方式处理时,可能会因为垃圾中含有的部分有毒有害物质,导致在焚烧发电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烟气,影响空气质量,进而影响城市生态环境。
“目前,海口市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焚烧发电和卫生填埋为主。”海口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副场长郭钊明说,即使是将垃圾进行卫生填埋也要进行分类处理,因为未经分类处理的电池等有毒有害物质会危害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 海口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内,每天入厂的生活垃圾3000余吨,入炉焚烧垃圾2400吨。”中电国际新能源海南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高端介绍,焚烧后产生的炉渣为700吨/天,送入环卫局洗渣场进行金属分选、洗渣,之后进行环保制砖、铺路、垃圾覆盖等;产生焚烧飞灰70吨/天,经添加螯合剂将重金属类进行固化,再加入水泥做成砖块型进行卫生填埋。
立法定规 垃圾分类有了法律保障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对一座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意义重大。海口做好顶层设计,设立试点小区和试点街道,加速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步伐,并专门立法,为生活垃圾的分类提供法律保障。
公交站旁设置有“干垃圾”“湿垃圾”标志的垃圾箱,便于市民分类投放。李天平 摄
从2015年起,海口陆续启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西秀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等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垃圾分类收运体系,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源头出发,全程跟踪,以确保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落到实处。
“2017年,我们在全市131个试点小区投放182个干垃圾厢,委托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对干垃圾厢的干垃圾从源头收集。”刘晓华介绍,回收企业建立了资源回收微信公众号,小区居民通过注册、完善信息、呼叫回收、垃圾分类奖励等环节,完成垃圾分类后可回收物的分类收运处置。
去年下半年,海口市确定秀英区海秀街道、龙华区滨海街道、琼山区凤翔街道、美兰区和平南街道作为四个试点街道。同时,启动考评机制,从同年11月1日起,每月对垃圾分类成员单位、试点街道开展垃圾分类进行专项考核。
作为全国首批46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海口去年出台了《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制定了《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及《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操作指南》《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市直单位考评办法》《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区级考评办法》等配套标准和措施,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供法律保障。
“软硬”兼施 促进市民文明习惯养成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既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又彰显了市民的文明素养。然而,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垃圾分类投放设施不足、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不完善等原因,海口生活垃圾分类的执行情况仍不尽如人意。
长滨路边,环卫工人将垃圾装运至垃圾转运站。李天平 摄
“我们将加强宣传,提升市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刘晓华说,今年,海口将以街道为单位,大力宣传海口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目标任务、政策法规、分类标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推动垃圾分类宣传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在“小手拉大手”的活动中,把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纳入教学体系,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良性互动局面,让垃圾减量和分类处理的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促进一代人文明习惯的养成。
除了在宣传教育和加快源头分类投放设施配套等方面的“软引导”,海口也在着力推进严格垃圾分类考核评价、加大垃圾分类执法力度等方面“硬约束”。“‘软硬’兼施,多管齐下,争取在今年年底前,各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垃圾分类制度覆盖到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25%以上;到2020年底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 刘晓华说,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在不断变化,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任重而道远。
市民建议:
采用奖励方式
增强环保意识
垃圾分类处理,人人有责。作为市民,如何加强垃圾分类意识,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当中?对此,海口市德盛华庭小区居民刘军建议,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鼓励
居民将垃圾分类,并加强对孩子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从小做起,带动一个家庭。
“可以制作带有不同分类标识的环保垃圾袋,分发给社区居民,居民在使用过程中如能做到分类处理,那么社区再根据居民日常的垃圾分类处理表现情况进行奖励。”刘军说,小区可以树立垃圾分类处理典型,根据其表现分发对应数量的垃圾袋,既节省资金,又达到了预期的教育宣传目标,提升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相关链接:
海口开建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中心 计划明年6月建成
海口白水塘垃圾填埋场将建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中心
海口明年将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纳入各区及党政机关年终考核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