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相见才有味,阿妹哎……”9月6日15时许,悠扬的乐声从五指山市思源实验学校的校园一角传出。长长的灼吧(传统黎族乐器)低缓婉转,两支鼻箫清雅而略显哀怨,搭配音调明亮的西洋吉他与节奏欢快的非洲鼓,碰撞融汇出一曲混搭风的《久久不见久久见》。
   
 您当前的位置 : 海南新闻>

海南五指山市:在创新中保护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组图]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9-09-09 09:27

  原标题:从传承到发扬,五指山市在创新中保护黎族苗族传统文化

  传统民族文化插上“活化”之翼

五指山市三月三祭祀袍隆扣典礼。 武威 摄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相见才有味,阿妹哎……”9月6日15时许,悠扬的乐声从五指山市思源实验学校的校园一角传出。长长的灼吧(传统黎族乐器)低缓婉转,两支鼻箫清雅而略显哀怨,搭配音调明亮的西洋吉他与节奏欢快的非洲鼓,碰撞融汇出一曲混搭风的《久久不见久久见》。

  这是一场由中学师生、民间艺人与音乐爱好者共同带来的“快闪式”创意表演。当传统遇到现代,民族融合西方,创新的手段赋予黎族苗族文化新的活力,类似的场景也正在过去几年的五指山市的街头与村寨频繁上演。

  飘香的五色饭、醇厚的山兰酒,精美的黎锦苗绣,保存完好的黎族原始村落与习俗……海南中部山区五指山市千百年来聚居着一代又一代的黎族苗族儿女,孕育出最地道、最纯粹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资源。

  近年来,五指山市政府和民族文化民间机构将这些散落的、隐形的传统民族文化信息重新挖掘梳理,通过守住原始民族村落与传统技艺的“筋骨肉”,推动其活化创新,并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如今五指山从文化资源走向文化叙事,正提炼出黎族苗族原生态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黎人文化公司在五指山思源实验学校跟学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传承民族文化。武威 摄

  发掘与保护 守住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筋骨肉”

  位于五指山西麓的一片山坡上,数列传统“干栏式”木板构造的房屋顺山势而建,长长的茅草自屋顶呈“人”字状垂落,折射出黎族传统民居从“船形屋”向“金字形屋”演变的轨迹——这里是被誉为“黎家第一村”的毛阳镇初保村,拥有着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传统黎族民居群,于2005年列入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面是浓缩着黎族生活、文化变迁的宝贵科研价值,另一面却是茅草房不再适应现代生活,村民渴望住上瓦房或平房的心愿,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地区发展的矛盾究竟该如何平衡?

  2010年以来,五指山市将初保村茅草房保护、整村搬迁改造重点村庄项目,与毛阳镇风情小镇规划、新农村建设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留住老村原始面貌之余,让76户黎族同胞搬进1公里外的二层小楼,圆了祖祖辈辈的“安居梦”。

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武威 摄

  如今,到初保老村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初保新村的村民们也借势发展起民俗乡村游。

  这一因地制宜的非遗保护举措,是五指山守住民族文化资源的缩影之一。而在更广泛范围内的民族聚居村寨,村落文明中孕育出的生活方式、文化空间与人文肌理得以延续,并成为激发乡村活力的新经济增长点。

  不拆房、不砍树、不占田,坐落于巍巍五指山脚下的水满乡毛纳村以“咕嘎缘”(咕嘎:黎语“青蛙”)这一黎族图腾为主线索,保留黎寨原始风貌之余,用具有少数民族图案的景观小品对村庄配套设施加以升级改造,将其打造成独具乡土民俗魅力的旅游扶贫村,吸引游客频频“打卡”。

  每天傍晚,这座被青山环绕的黎族村寨会随着准点敲响的锣鼓热闹起来。“走,练舞去!”村民王梅陈和同伴们放下手中的农具,直奔村里的文化大舞台。歌舞编排灵感来自日常的劳作场景,就连道具也只是随地取材的竹筐、椰壳等物什,村民们将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歌舞记忆还原成日常一幕,与身后的船形屋、黎族图腾交相辉映。

  “活”起来的民族文化,远远不止传统建筑风貌。如今在五指山的各个黎族村庄,可以和黎族歌手在一起唱上几嗓,可以拿起织机亲手织一织黎锦,也可以跟黎族妇女一起学酿山兰酒、制作竹筒饭……游客们体验到原汁原味的黎族风情,传承了数千年的民族文化亦凭借生产性方式得以保护。

七色饭。武威 摄

  传承与发扬 让民族文化资源动起来、活起来

  诸多诞生于农耕文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的变迁与传承人群的日渐式微下,往往被主流视角贴上“冷门”“古老”等标签,成为束之高阁的“活化石”。而提及非遗传承人,脑海里浮现的也总是那么一群年纪略大、双手布满老茧的“老顽固”,不计时代喧嚣,不肯朝前看。

  到非遗展览展示活动上转个几圈,才发现被游客团团围住的传统手艺人,已是清一色的年轻面孔。

  “现在学习织锦这门传统手艺的人可多了,从大人到孩子都有。”五指山市番茅村村民刘香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锦纺织技艺”传承人,过去的几十年里,除了每周在村里的黎锦传习所教授同村妇女们学习织锦,还会定期走进学校,手把手地向学生们传授黎锦纺织技艺。

  五指山市通什中心学校在三至五年级开设了黎锦纺织技艺实践课,每学期启动报名时都会瞬间满额。而在五指山思源实验学校的校园一角,甚至专门开辟出一处黎族竹木器乐校园培训基地,每年吸引近百名学生报名。

  “我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现在已经会用鼻箫吹《小星星》《摇篮曲》《小苹果》,还有《久久不见久久见》了呢。”12岁的黄雅诗是五指山思源实验学校七年级的学生,她会在每周四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和同学们一起探索黎族传统竹木器乐的魅力。

  不久前,这群黎族竹木器乐的“小小演奏家”们去海口参加了一场演出,当一群嘉宾围着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鼻箫、灼吧与口口拜的区别时,黄雅诗也又一次感受到这门传统技艺带给她的乐趣。

在传统节日“三月三”五指山主会场活动上,少数民族姑娘着传统民族服装表演节目。武威 摄

  黄雅诗的黎族竹木器乐老师符亚荣,是五指山市思源实验学校的一名化学老师,更是一名有着半辈子黎乐演奏经验的老艺人。“上世纪90年代时教孩子们学黎族竹木器乐,学校和家长都认为我是不务正业,那时候真担心这门技艺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让符亚荣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五指山全面推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他也开始辗转于学校、文化馆、社会培训班等各种场合,忙着将黎族传统民乐传承给更多的人。

  截至目前,五指山已建设1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馆、8间黎族织锦技艺传习所、8间其他各类非遗项目传习所,以及4个传承村,同时推动黎锦、黎族竹木器乐、黎族制陶技艺、苗族刺绣蜡染技艺、黎族竹竿舞等非遗项目进校园,逐步覆盖全市中小学。

  一门门传统技艺被纳入系统性的教育教学体系,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也正走向学校、社区、乡村及景区景点,被越来越多的公众所认识、消费、欣赏。

  “每年举办‘三月三’及各种非遗系列活动,来自各乡镇的民间艺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出主体,这让我们从民间挖掘出一批优秀的黎族苗族传统文化。”五指山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该市举办的每一次文化演艺活动几乎都是对本土黎族、苗族精品文化的集中展现,这为本土民族文化提供了平台,也为民族艺术在民间的生长注入了充足动力。

在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游客在观看黎锦织锦过程。武威 摄

  创新与融合 传统民族技艺完成现代转身

  如何让当代人喜欢上传统民族技艺,一直是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

  在拜师学艺中,海南省民族技工学校黎族织锦专业教师陈达谞发现,很多老一辈黎族妇女在理解图形上存在断层现象,一些人织锦时只是简单的模仿。“技艺固然是根本,思维创意的短板却制约了更长远的发展。”在他看来,传统民族技艺的生命力在于“表达”,既植根于传统,又应该脱胎于传统。

  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中,陈达谞和学生们大胆尝试新的技法,打破絣染原有的单一色,在经线提花方面创造出多色提经织法,又与年轻人所喜欢的潮流元素结合起来,设计出大量带有黎锦元素的玩偶、丝巾、手提包等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产品。

  “这条围巾在哪里能买到?”“你们有没有网店?”……带着这些黎锦文创产品参加活动时,年轻的手艺人常常能收获不错的社会反响。而让“旧艺”穿上“新衣”的这条民族文化资源“活化”之路上,还有更多成长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年轻人正在接棒。

  海南山上黎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看好五指山市的民族文化资源,公司落户于五指山市。在该公司悬挂着的一幅幅黎族蝴蝶或大力神图腾的“黎锦制品”精美艳丽,可走近了才发现,眼前的“黎锦制品”实际上是由一块块马赛克镶嵌材料拼贴而成。

  “黎锦制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毕竟有限,通过与马赛克镶嵌艺术结合,能让它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该公司负责人卓书颜介绍,如今这一文创作品早已被广泛运用于公共场所及家居装饰,在市场上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新文创将文化资源变成现实生产力,新玩法则正让传统文化融入大众生活。

五指山少数民族高脚竞速项目比赛。武威 摄

  一支黎族鼻箫,一把西洋吉他,一个非洲鼓,起承转合中流淌出一段黎族小调或是流行情歌。这样既古拙又现代、既质朴又“洋气”的一幕,有时发生在五指山市区的灯光球场,偶尔也出现在水满黎寨的田埂上。

  这是一支由五指山民间音乐爱好者自发组织的街头乐队,演出内容、时间和场合常常都是随机决定。“我们希望能用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让市民与游客感受到黎族器乐就在身边,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玩法。”李志斌是乐队中的固定成员之一,在他看来,民族音乐原本就来源于生活,通过创新传播方式与融入现代审美,正产生出奇妙的化学反应。

 

 

 

相关链接:

海南五指山探索农文旅融合促乡村振兴
云雾缭绕 海南五指山春色美(图)
国家级、世界级“非遗”聚集琼洲文化风情街黎族文化长廊
海南周刊|五彩黎韵:精品黎锦走出去 上百件黎族传统织锦服饰全国巡展
海南黎族织锦服饰精品亮相上海

相关链接:
海南黎族织锦服饰精品亮相上海
海南周刊|五彩黎韵:精品黎锦走出去 上百件黎族传统织锦服饰全国巡展
云雾缭绕 海南五指山春色美(图)
海南五指山探索农文旅融合促乡村振兴
国家级、世界级“非遗”聚集琼洲文化风情街黎族文化长廊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李梦瑶 刘钊] [编辑:云梦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