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埠下村广场
地方志
新埠村因地处新开埠地而得名
新埠村位于海口市东北部,属海口市美兰区新埠镇管辖,该村分新埠上村、新埠下村和新埠中桥村,共有2000多人口,500多户,是新埠镇的大村。
隋唐前,南渡江由博冲河口入海,冲积形成白沙陆地之。之后,白沙外出现沙洲,称外沙,发展成为“新埠,海中岛屿也”。形成的沙津。
白沙津也称白沙港,白沙渡,又名神应港,位于郡北十里(氵+宜)洲都,在今白沙、新埠、和堆上之间。
明末时期,有先民来到新埠岛定居,由陈姓迁琼者移居落户新埠村,在此繁衍生息。
新埠村的新埠下村又名龙绣坊,新埠上村又名龙丈坊,上、下村中间为中桥坊。各坊都建有本坊庙宇、祠堂。
新埠村江海环绕,村民大多以捕鱼为生,民风淳厚、古朴,是个融自然风光和人文胜景于一体的古老村庄。
现存文物
“奉县勒碑严禁”碑
清乾隆四十一年三月,特授琼山县正常加三级、琼山县知县汪(后+土)(浙江桐乡人、贡生)立禁碑于新埠下村,禁碑上刻录着官府对村民行为规范和准则的要求,如买卖公平,不许偷盗、赌博、淫邪等。
该禁碑现存于新埠下村关帝庙南侧厢廊内,碑题为“奉县勒碑严禁”,内容为楷书阴刻、字迹清晰,距今已有229年的历史,对研究清代海南地方政治法规具有重要的文史研究价值。
“奉县勒碑严禁”碑文整体保存完好,为新埠下村的现代重点文物。
新埠下村广场里的关帝庙
影像笔记
这是一个与现代都市一衣带水的沙洲岛上的村落,这是一个在荒滩孤岛上创造富蔗的传奇之地。
远古洪荒,沧海桑田。江海横流处千百年的沙土堆积成水上沙洲。
有勤劳的先民率先踏上这片沙洲岛结庐安居,经数百年繁衍生息,昔日的荒蛮之地营造成了鱼米之乡、人间乐园。
当现代都市的文明将传统颠覆,原生态的东西日益远离我们的视野时,走进新埠村,走进一个恬淡纯美、都有喧嚣和嘈杂之音的清静之地。
盈盈一水间,两个绝然不同的世界。
在水一方,新埠村像个羞涩的村姑,她会让你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温馨与亲切……
一村三坊成新埠岛最大村落
从海口市区乘坐6路大巴或13路中巴过新埠桥到终点站,下车向东南方向步行约6分钟左右,给人感觉到了两个绝然不同的世界。在新埠桥的西侧,是繁华而嘈杂的现代都市,在新埠桥东侧,则是一个静美古朴的传统渔村。绕过一个热闹的鱼市,前面出现一个三岔路口,路口的交叉处有棵榕树,树的北侧有个很气派的牌楼门。门楼上刻着“龙绣坊”三个金色大字,两侧有副对联:“龙神蟠吉埠地灵人杰,绣带绕仙乡物阜民安。”
据村民介绍:该门楼建于1997年,花费5.38万元。门楼上的“龙绣坊”三个大字,为全国政协委员程思远题写,门楼两侧的对联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家陈景舒手笔,字体如行云流水,慰为壮观。
“龙绣坊”门楼就是新埠下村的村门口。进门楼,里面是一个宽大的广场,广场的东面有座气势不凡的庙宇,叫关帝庙。广场的西南与庙宇相对,是个戏台,广场的西侧有几颗茂盛的大树和焚香用的塔座。环境静穆,给人以从红尘进入佛国的错觉。
新埠上村的关帝庙为两进两厢式建筑,庙堂内悬挂着“忠同日月”、“义溥云天”的横匾,后进神龛里端坐着关羽的神像,长须英目,神彩威严。
陈家大院,清代民居古色古香。
庙宇的南侧厢廊里立着许多古碑,系历代重修关帝庙的记载和捐款芳名立碑刻录流芳后世。
记者从新埠上村关帝庙南侧的古碑上的文字记录中了解到:关帝庙创建于乾隆年间,历经多次重修。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解放后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关帝庙被改为学校。后来庙宇木瓦腐朽,墙危壁裂,趋于崩毁,村民1992年重新集资重修,旧庙焕新颜。这里还成了村民的活动室,看书读报,畅叙古今。该村与海甸五庙和攀丹上、下村联成友好村,五相往来,情谊深厚,如桃园结义,该村民风凉朴,过着安乐祥和的渔牧生活。
新埠下村的门楼南侧。是新埠中桥坊的门楼,门楼上方“中桥坊”三个字是书法家郑志聪的手书。
进“中桥坊”门楼,广场内的形状与新埠下村广场相似。广场内有座天后庙,庙门口有一对联:“中居吉地承圣惠,桥达康庄沐母恩”。
天后庙祀拜的神灵是妈祖。在我国东南沿海及港澳和台湾地区,妈祖深受信众敬仰,各地都建有她的神庙,传说妈祖能保佑出海打渔者平安回家。新埠岛为渔民定居之地,新埠中桥村民信奉妈祖女神,也是合乎情理之举。
据碑文记载:天后庙的前身原是一座小土地庙,上世纪四十年代迁建到此地,当时只有28平方米,命名天后庙,1989年扩建成占地130多平方米的庙宇,即现在的规模,庙宇雕梁画栋,神龛内的天后神像端庄娴淑,慈眉善目,神案前香火鼎盛。
从新埠中桥村向南行走200米左右,是新埠上村的门楼,门楼上书写着“龙文坊”三个金色大字。门楼对联上写着:“龙腾新埠贤杰代辈出,文溢南江儒风世长流”。
和下村一样,新埠上村也有一座关帝庙,但是规模比下村的关帝庙要小。
新埠村的三个坊,紧密相联,大多数均为陈姓子孙,亲如一家。
明洪武时期,新埠村称外沙。到明末清初,陈氏先民最早定居新埠岛,建新埠村,全村分为三个坊七个甲。目前,新埠岛共有13个自然村,而新埠村是新埠岛上最早定居开发的村落。
新埠下村东南面有座陈氏宗祠,外观气派。
新埠村曾出过多个名门旺族
新埠下村3号是最早定居新埠岛的陈氏祖先的故居。
记者从新埠下村陈世标老人提供的合修陈氏族谱上看到:陈氏迁新埠村的祖先名叫陈壁,目前已传至20余代,以此推算新埠村建村至今应有400年左右历史。
新埠下村3号的陈氏故居为迁村陈氏始祖陈壁第十三世陈忠报的儿子陈良谟(陈绍典)修建。
陈良谟生有三个儿子,分别名叫陈光羲、陈光琦、陈光杓。其中陈光羲一门人丁兴旺,一人生了8个儿子,第5个儿子陈世钟获大校军衔,赴美留学,享年106岁,陈光羲一门成为陈家的名门旺族,享誉海口。
据陈光琦的孙子陈先生介绍:听他爷爷说,高祖陈忠报定居新埠下村,当时住的房子很小,有一批海北渔民租住在陈忠报家,出海用网捕鱼,卖鱼换回银子存放在陈忠报家托其保管。后来,外出捕鱼的海北渔民一直没有回到新埠下村,不知是否因海上刮大风船翻了沉入海底?渔民失踪了几年后一直没有再回来取银子,陈忠报因此发了一笔意外之财。陈忠报后来把这批海北渔民存在他家里的大批白银传给儿子陈良谟,陈良谟在村里购地建起了现在所见到的这座陈家大院,为二进三间,北侧有3间厢房。
这座清代民居古色古香,大厅里的八张太师椅落满尘埃,院内铺着的石板历经上百年依然保存原貌。靠西侧的几间房,椽梁断裂,瓦片掉落,露出天窗。整座建筑尽管已显破旧,但依然能见到该屋的主人昔日的富贵与荣华。
记者不久前来此探访时,正值陈家的后人在修缮这幢陈氏故居,他家的后人说:我们要保住祖宗这份家业,传给后代。
新埠下村东南面有座陈氏宗祠,外观气派,为新埠下村陈姓族人拜祀祖先的地方。陈氏宗祠坐东向西,祠门对联上写着“族蕃新埠,派衍颖川”。这里是村里陈姓族人的心灵之所。
陈氏宗祠北侧有口清波泉神井,建于清代,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至今井水清澈甘洌。
在新埠下村陈氏家族中,陈光羲是清末海口所城颇具影响力的人物。
陈光羲,另名陈若农,陈膺荣,祖籍海口新埠下村,后迁居海口龙牙巷。生于清同治12年(1873)3月13日,卒于1950年冬季,享年78岁。海口著名富商、书法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二十来岁考中琼山县秀才,继补禀贡生。聪敏过人,诗文造诣颇深,体格魁梧、勤练武功、臂力超群,能开满弓远射,文武全才,多才多艺,尤功书法,海口商铺招牌、地方人士寿联婚对,多请其题。是清末正一品建威将军吴元猷孙婿正二品武显将军吴世恩女婿。1912年任广东省参议会第一届议员,海口商会会长,先后在海口水巷口及博爱路经营“友盛堂”、“仁济堂”,商业信誉甚高,热心公益事业,独资修建南门龙牙巷至田边村石板路,将祖置南渡江下游三角洲土地捐助给新埠小学当校产,还同外家姐夫东门举人粘世(王+召)等倡捐巨资,将南门内惠爱医局旧址改建惠爱医院,并亲书苍劲有力的“惠爱医院”院匾额及“惠不在大,爱欲其生”联于大门两旁。他还倡建大同戏院。为民造福、德高望重。
新埠中桥村1号的柯家大院也是一显赫的家族。清代从事皮革生意发家。在新埠中桥村有两座三进式豪华大宅院。当时,柯家还在海口振东街建有大宅院,位于振东街41号,该建筑为三进式建筑,90岁的韩阿六阿婆是柯氏的家眷,仍在孤守着家族的这片大宅院,而位于新埠村的两座柯家大院已没有人居住,平时大门紧锁,租给他人看守。但那豪华气派的深深庭院,依然令人感到敬畏。
柯氏的几座大宅院已显破败凋蔽,斑驳的墙上长满了野草。令人慨叹吁嘘:繁华如梦,富贵如烟。
古村美景令人伫足留连
新埠村因南渡江和大海环绕孤悬城市一隅,因此保存着良好的原生态面貌,该村遗存着众多胜迹,令人伫足留连。
位于新埠下村,陈氏宗祠北侧有口清波泉神井,建于清代,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至今井水清澈甘洌,为村民生活所用。
新埠上村205号房旁有棵古老的酸梅树,下边的树心空了,但枝叶茂盛,有300多年的历史,为村里树龄最长的古树。如伞般的树冠,给周边的村民遮阳挡雨,令村民受益匪浅,他们把这棵树敬为神树,在树根下边焚香敬拜,把树干都熏黑了,但古树依然葱笼。
新埠上村的关帝庙前,有座敬书亭,始建于清宣统元年。该亭傍溪而立,面对潺潺流水,旁边有古枇杷树和巍峨的庙宇相互媲美,这里曾是琼州一景,是当时文人骚客揽胜抒毫之所。可惜该亭毁于“文革”时期,目前遗址还在,只是亭下的小溪已长满了水葫莲,没有了往日荷花飘香的古韵,令人空留惆怅。
在敬书亭旁,新埠小学的朗朗书声从窗内飘出,落在敬书亭的溪水中,流向远方,古老的村落将在孩子们的手中继写新的篇章……
新埠中桥坊的门楼,上方“中桥坊”三个字是书法家郑志聪的手书。
民间记忆:
新埠村曾遭大水淹没
(陈世标,男,79岁,新埠下村人)
从2000年10月13日开始,百年不遇的洪水暴雨狂泻,新埠村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当时很多人都不认为水会淹没新埠村,起初都麻痹大意,漠然置之,14日下午3点左右,大水进入新埠岛,13个自然村全部淹没在水中,海南武警总队官兵积极转移群众,打响了新埠岛决战,10月17日,全岛天气传晴,新埠岛的洪水才陆续消退。
陈氏后裔受到前副总理接见
(陈鸿礼,男,58岁,陈氏后裔)
陈光羲共有8个儿子,第5个儿子陈世钟,别名陈宪钦。海口新埠下村人,美国留学生,大校军衔,生于清光绪18年(1892年)海口龙牙巷,率于1998年8月美国,享年106岁高寿(跨三代)。1938年就读中央陆军学校,后被派往美国炮兵飞弹学校高级班及美国陆军参谋大学深造,学成归国任中国中央炮兵学校主任教官,并负责翻泽美国教科书。曾任亚洲英文商业周刊主编。晚年在纽约从商,创办陈氏服装公司,任董事长,成为旋美华侨领袖之一。我国前副总理姚依林一行访问美国时曾与之见面并全影留念。1998年8月在美病逝。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