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民风民俗
黎锦世界级非遗地位抢救剩2年时间 专家呼吁重视
来源: 南海网-海南日报 作者: 时间:2012-02-21 11:46:00 星期二

     2009年10月,海南黎族织锦纺、染、织、绣技艺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鉴于黎锦传统织造技艺保护工作的紧迫性,王学萍希望海南的政府部门要做到五个坚持。

 

 
抢救“非遗”黎锦

  根据申报时与联合国的缔约:海南不论是否实现承诺,黎锦都会从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中“摘牌”。但是,如果按期完成所承诺的保护工作,黎族织锦纺、染、织、绣技艺将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名录”。不能实现承诺,黎锦则将永远从“世界级非遗”的名单中消失。

  2009年10月,海南黎族织锦纺、染、织、绣技艺被列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

  海南代表国家向联合国申请非遗项目时,曾承诺在2013年底前完成5项保护工作。这5项承诺能否实现,关系到黎锦的“世界级非遗”命运。

  如今,离完成这5项保护工作的承诺时间已经不足两年。有关专家呼吁:必须充分认识黎锦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加快相关工作进度,确保黎锦的“世界非遗”地位。

相关链接

5年赋歌颂天涯 一位黎族歌者的三亚情怀
黎族辟邪文化之三:黎族对鬼邪的基本态度
[原创] 黎族文化:神秘槟榔谷 [组图]
黎族辟邪文化之二:黎族辟邪恶文化产生之原因
黎族辟邪文化之一:黎族辟邪文化概念
海南槟榔谷:传承黎族苗族传统文化 争当景区标杆
黎族阿婆“冬交会”现场展示棉纺织“活化石”技艺
《黎族织锦研究》: 不可绕过的文化遗产

东方市东河镇西方村絣染的龙被

  五项承诺

  先将回忆稍稍回放到3年前。

  2009年,我省以掌握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黎族妇女已不足1000人(多为七旬老人),其中掌握絣染技艺者不足200人,掌握双面绣的仅有5人为由,代表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黎锦列入“急需保护名录”。当年10月初,申请成功获批,黎锦成为我国第一批、海南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的一个)跻身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的项目。

  在申报书里,我省也就黎锦纺、染、织、绣四大技艺的保护事宜,列出了工作时间表,并向联合国承诺要在2013年结束前,举办5项主要活动———一是培养传承人和建立传承村;二是建立纺、染原料生产基地;三是建立遗产保护法规和规章;四是建设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档案和数据库;五是建立黎锦技艺保护的官方网站和研究机构,出版学术著作,召开由联合国专家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

  这5项承诺从上述文字看起来好像不难实现,可是细化之下的工作,却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以第一项为例,按规划,海南方面要在五指山、保亭、乐东、东方和白沙这5个市县建成第一批5个技艺传承村,建立5个传习所或传习馆,每个场地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

  这5个村分别是:白沙南开乡南开村(双面绣传承村)、东方东河镇西方村(絣染传承村)、五指山冲山镇番茅村(服饰传承村)、乐东志仲镇红内村(麻纺传承村)和保亭保城镇番道村(棉纺传承村)。

  “现在的进展情况是,除了五指山开始操作之外,其余4个市县还只是列入了规划,尚未付诸行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陈佩坦言。

  另外的4项工作,进度也不尽人意。譬如,计划要出版的学术专著《中国黎锦技艺大全》,也只是刚与南京大学达成了合作协议。

保亭加茂村的黎族妇女在纺线

  喜忧参半

  黎锦能列入世界级的非遗名录,不得不提到一位黎族老人———王学萍,正是由于他和一批人一直的努力推动,历时9年之后,黎锦逐渐由省级(2005年)、国家级(2006年)的非遗项目,最后晋升为世界级,真的是来之不易。作为省民族学会的会长,最近,王学萍又到五指山、保亭、乐东、东方和白沙5个市县跑了一圈,考察黎锦的保护工作进展情况。“总的感觉是:忧多于喜!”他对记者说。

  让他担忧的问题是什么呢?缺少经费还是人手不足,或是另有苦衷?

  王学萍告诉记者,黎族织锦纺、染、织、绣技艺的保护经费,国家拨付和省里配套的资金都已到位,一些经费甚至已经拨到了市县,并不缺钱。现在缺少的是牵头做事的人,尤其是由于缺少用地,而导致缺少原材料。

  原来,根据五项承诺中的第二项———“建立纺、染原料生产基地”,要在相关市县建立一批棉花、麻和蓝靛等植物的生产基地,为黎锦的纺、染技艺提供基本的原材料,需要种植棉花300亩、麻200亩、蓝靛植物200亩和其他染色植物2000株。

  “但目前在各个市县的征地工作很不顺利,需要省里和市县两级政府部门的配合、协调和支持,否则这项抢救性的保护工作,很难实施下去。”王学萍不无忧虑地说,“按这样的情势走下去,到2013年年底恐怕难以实现对联合国的承诺,纺、染、织、绣四大工艺恐怕会消失得更快。”

  不过,王学萍也看到一些村、镇对黎锦的保护采取主动的措施,且有比较突出的创新性成就。

  比如,白沙南开乡就以每月1000元的费用,聘请一位老人在南开村传授双面绣技艺;东方东河镇政府则出钱聘请7位老人(每人每月1200元),为西方村的年轻妇女培训絣染技艺。

▲黎族妇女荣亚美在用一种乔木的槅煮水后为织锦染色。

  不久前,西方村的织女们用絣染的技艺,织出了一幅龙被,图案丰富多样,织物上6条形态生动的白龙最是显眼。(见图,王建成摄)黎族文化研究专家、省民族学会秘书长王建成称,絣染的难度本来就很大,再织成龙被的效果,更是难上加难,这是很好的创意,此前还未曾见过。

  现在,掌握絣染技艺的人数已经突破了1000人,懂得双面绣的人数也达到了70多人;而织的技艺,黎族地区中年以上的妇女多数都会;纺的技术并不难,只要有工具和原材料(棉花)就行。

  “在建立档案和数据库方面,我们正在收集每个黎族村寨黎锦上的图案,通过拍摄图片和视频资料的方式,尽可能留住黎族服饰穿戴信息。”王建成说,“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后,黎锦的服装功能可能会丧失,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可能更多地保存黎锦的文化信息。”毕竟,黎锦上的图案是黎族妇女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真正原创的、有生命的艺术作品,也是黎锦的核心价值所在。

  对黎锦历史文化研究抱有严谨态度的专家学者,如海南大学教授周伟民、唐玲玲伉俪等人普遍认为:织锦的原材料问题是个关键,因为黎族传统织锦的线材,是黎族妇女自己纺、染得来的,是原生态的,所织的图纹也是由母亲传给女儿,代代传承下来的,每个家族都不一样,非常的生动,也非常的有个性;现在绝大多数的线材都是购买现成的、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棉线,特别是面向市场的商业行为,更是将黎锦图案擅自变形,这样的“黎锦”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黎族传统织锦,而只是仿造黎锦的商品,只是普通的旅游纪念品或礼品。

海岛棉是黎锦的主要原材料。

  摘牌之虞

  事在人为。

  不管海南黎族织锦四大技艺的保护进展如何,是否实现对联合国的五项承诺,黎锦都会从联合国的“急需保护名录”中被摘牌。当然,有危机,也有转机。

  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指出,当下的保护工作很紧迫,所剩时间已经不足两年,如果地征不到,书出不了,等等,就会失信于联合国,黎锦就不再是世界级的非遗项目;如果全部完成缔约里的任务,黎锦就不再是“急需保护名录”中的项目,不再是“濒危”的文化品种,而是可以“转身”进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保护名录”。

  鉴于黎锦传统织造技艺保护工作的紧迫性,王学萍希望海南的政府部门要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实现向联合国承诺的保护内容,因为这是我省代表“缔约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做的承诺;

  二是坚持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三是坚持保护非遗是各级政府的责任;

  四是坚持保护的是黎族传统织锦四大工艺的主题,不反对现代化的革新,但要坚持织锦的四个特征:踞坐、腰织、天然原料和手工操作,它们好比是汉族文化中的“文房四宝”;

  五是坚持让黎族同胞认同自己文化的重要性。

 

相关链接

5年赋歌颂天涯 一位黎族歌者的三亚情怀
黎族辟邪文化之三:黎族对鬼邪的基本态度
[原创] 黎族文化:神秘槟榔谷 [组图]
黎族辟邪文化之二:黎族辟邪恶文化产生之原因
黎族辟邪文化之一:黎族辟邪文化概念
海南槟榔谷:传承黎族苗族传统文化 争当景区标杆
黎族阿婆“冬交会”现场展示棉纺织“活化石”技艺
《黎族织锦研究》: 不可绕过的文化遗产

  

(编辑:韩静)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