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首页 |  国际旅游岛 |  房产 |  汽车 |  健康 |  时尚 |  教育 |  琼台人文 |  图片 |  彩票 
您当前的位置 :海口网首页 >琼台人文 > 最新推荐
海南:难忘当年赴港潮 人人爱港货
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许春媚 时间:2012-09-25 11:53:00 星期二

  1985年韩冰(后排右一)与海南驻香港第一家公司同事合影。

 中英两国领导人会面后,借着侨乡之便,申请赴港经商、探亲、定居的海南人越来越多

  亲历

  1980年代

  的香港风

  1982年9月24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在北京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展开了对香港前途问题的讨论。中英两国围绕香港的谈判开始了,香港回归的步伐也由此迈开。而这一次令人瞩目的会面由此也点燃了内地人对香港的关注和热情,一时间,赴港经商、探亲、用港货、听港歌、看港剧成为一股时尚风气和潮流。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乡情优势的香港,成为海南华侨漂洋海外的中转站和驻留点之一。因此,自1982年中英两国领导人会面,政府对港往来政策逐渐松泛以后,海南与香港的交流合作也逐渐变得紧密起来,申请赴港经商、探亲、定居的海南人也越来越多。对于许多经历过1980年代“港潮港风”的海南人来说,那是一段特殊又令人难忘的时光。日前,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张学修、陈闪、韩冰、王曙鸿等多名亲历者,与他们共同回忆起当年赴港潮的情景。

  

  1980年代海口至海安的轮渡,载走了几多赴港客。 黄一鸣 摄

政府赴港开官办公司

  6个人面对镜头表情或严肃或轻松,日光灯管下,背后南珠企业有限公司几个大字清晰可见。这是一张普通的照片,摄于1985年,是韩冰当时与公司的几位同事的留念合影。但是,这又是一张有着特殊意义的照片,因为照片里的这家公司,是当年海南行政区政府在香港设立的第一家独资公司,这是一家诞生于特殊时期的特殊驻港官办公司。

  今年74岁的韩冰时系海南驻香港商务办事处代表、南珠企业有限公司董事之一。“被派赴香港工作,是我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在那个跟国际接轨的大都市里,通过驻港的商务工作,我们为推动海南的改革开放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回忆起那段精彩的日子,韩老的语调十分轻快。

  当时,海南行政区政府为了加速对外开放的需要,1984年分别向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打报告,要求批准海南在香港设立商务机构,先后都获得了肯定的批复。经过一段时

  间的筹备,1985年9月27日,海南历史上在香港设立的第一个官办公司———南珠企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按照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的批复,南珠公司主要承担着为海南地区吸收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服务等任务。同时,南珠公司的经营范围还包括经营海南自营产品的销售业务,组织海南自用的产品、设备进出口业务。同时,海南行政区政府还对这家驻港单位增加了一条任务:做好侨务统战和接待工作。

  通过香港这个窗口,南珠公司为海南的建设添砖加瓦。韩冰说:“建省前,海南所有高楼大厦用的钢筋几乎全部是通过南珠公司进口回来的,大约有15万吨,其中多数是我经手的。”

 

  

  1980年代王曙鸿(左一)因公赴港考察在香港街头留影。王曙鸿提供

 

   民间商人

  赴港开公司赚外汇

  当时在香港,不但有许多像南珠公司一样性质的由内地各省市赴港成立的官办公司,还有许多心思活泛的海南商人也看到了商机,纷纷到香港开公司。

  “香港的公司可以享受到好多优惠政策,又与国际接轨,所以当时一些有亲戚朋友在香港而又有能力的海南人,纷纷选择到香港注册公司。”1950年代出生的王曙鸿是新加坡归侨,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她1980年代曾多次赴港考察,亲眼见证了当时赴港热,“70年代上山下乡,80年代赴港经商,这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已过花甲之年的文昌人云先生,现已是香港居民,他也是当年赴港开办公司的商人之一。“一个没有贸易障碍的免税港,政府在经济方面干预很少,金融与银行业限制很少,薪酬与价格干预很少,产权观念牢固,维持低程度的规管,非常规市场活动很少,一个积极不干预的自由市场。”吕先生借用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价香港的一句话为海南日报记者介绍了香港的经商环境。当年,吕先生到香港主要经营服装业,“只用了短短的一段时间,我就赚到了一笔钱,3万港币。虽然这在当时的香港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这对我来说是平生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在海南根本无法想像,当时我就给家里寄回去了一些,把家里的祖屋给翻修了。”

  香港海南商会会长张学修说,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是内地接触世界的唯一窗口,国内所有的进出口货物都要经过香港,日益频繁的商贸活动,带动了海南的发展,为当时的海南赚取了外汇,也进口了许多建设发展必需的货物。”

  韩冰笑着说:“当时,香港有一句流行话是这么说的,我们的表叔无限多,过去表叔来干革命,现在表叔来赚钱。”

  赴港探亲定居潮

  当时不仅商人热衷前往香港,海南的普通老百姓也对香港情有独钟。

  韩冰还记得,1983年他第一次去香港时,在香港的海南籍乡亲还不到10万人,到了1988年建省的时候,包括新生代和申请定居的,在港海南人已达15万。韩冰说:“由于海南的华侨多,国家对海南的政策较为宽松,当时申请定居的指标一个月有160个。”

  不仅许多海南人申请去香港定居,当时还有许多海南人申请去香港探亲。但是,申请赴港的手续相当严苛和繁琐。香港海南同乡会会长陈闪还记得,当年为了给家里的亲戚办一个港澳通行证,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办下来。

  “在探望多年不见的亲人之余,打打零工赚些港币回来也是申请到香港的一个目的,因为港币比较值钱。”1980年代曾多次申请赴港探亲的王女士笑着道出了当年热衷赴港的原因。

  1980年代还是个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用港币换来的兑换券,可以到特殊的地点,如友谊商店,购买当时人民币无法购买的紧缺商品。王女士对那个时期的情况记得非常清楚,她告诉记者,当时100港币可以换到30多块钱的兑换券,它可以买到很多人民币买不到的东西,如555和万宝路等进口的香烟、冰箱、录音机和食品等,此外用外汇券买一些紧俏的家电产品,还可以打8折左右,便宜很多。“但是那也是限指标的,要有门路才能买得到。”王女士说。

  

  人人都爱香港货  

  黄日华、翁美玲主演的《射雕英雄传》掀起了1980年代内地狂追港剧的风潮。

   亲历1980年代的香港风

  香港回归的谈判启动后,随着对香港了解的加深,内地渐渐刮起了一股香港旋风,用港货,听港歌,看港剧成为一种潮流。每每谈起那个追着港货跑的年代,许多亲历者的嘴角都会忍不住地往上翘。

  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爆炸头……这样的装扮在如今看来,实在是太“土”了,但是,在1980年代,它们就是新潮。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电子表……这些产品在如今来说,实在是太平常了,但是,在1980年代,它们就是时尚。“靖哥哥”黄日华、“霍元甲”黄元申、“冯程程”赵雅芝……这些港剧的港星,对如今一些年轻人来说或许已经陌生,但是,在1980年代,他们就是“超级”大明星。

  在香港和内地关系变化的过程中,1980年代是个很重要的阶段。香港回归的谈判启动后,随着对香港了解的加深,内地渐渐刮起了一股香港旋风,用港货,听港歌,看港剧成为一种潮流。每每谈起那个追着港货跑的年代,许多亲历者的嘴角都会忍不住地往上翘。

  四大件与五小件的年代

  今年50岁的文昌市民陈进喜,提起当年结婚时托人从香港带回来的“四大件”,记忆格外深刻。“我和爱人是在1985年结婚的,那算是改革开放初期吧,自行车等一些曾经让一代人为拥有它们而倍感骄傲的三大件已变得不再稀奇,我们开始追求的是新的四大件,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和电子表。当时为了凑足钱,省吃俭用了好久,还找人借了些钱才在结婚前办齐。”

  在海口市民韩冰的记忆里,当时的“四大件”是指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和摩托车,“五小件”是指录音机、录像机、缝纫机、自行车和电风扇。或许每个人记忆里的四大件和五

  小件都不尽相同,但毫无疑问,这些物件曾是那个年代的一种时尚标志,不但许多年轻人在结婚的时候希望购置这些物品,很多普通的家庭在有余钱的时候,也开始尽量添置这些物品。

  韩冰曾在1980年代被派驻香港工作多年,“因为在香港工作工资较高,所以很快家里就实现了‘现代化’,备齐了‘四大件’和‘五小件’。这在当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要买这些物件,是要指标的。按照规定,驻港的工作人员每年都有这九种物件的指标,后来我们用不完还分给了亲戚朋友。”

  


王曙鸿赴港出差时买的放录机。

 虽然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这些电子产品在在1980年代慢慢走进了海南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寻常人家要想添置一台电视机却不是一件易事。海口市民王曙鸿还记得,当时家里托亲戚从香港带回来一台电视机后,自己家变得非常热闹。很多关系不错的邻居都来蹭电视看,每天晚上早早就有一大群人搬着小板凳坐在门口,等着节目开始。

  “当时还有一种非常潮流的‘三用机’,可以收音、录音和放音,这在当时也是高档货,完全可以和电视机媲美。”聊起当年家里添置的港货,王曙鸿滔滔不绝。在王曙鸿的家里,收藏着一件1980年代购买的可以自动定时录制电视节目的放录机。“你想看早上8点的某个台的节目但又没时间,可以

  事先设置好,时间一到机子会自动开启录制,到晚上回来打开这些高档电子产品在当时是稀罕货,一般市民不容易买到,还是我去香港出差时弄到的。”如今,这样放映磁带的放录机已经过时,但王曙鸿却舍不得丢掉。

  

  蝙蝠衫、爆炸头是1980年代女生追逐的潮流。图为身着蝙蝠衫的歌手张蔷。

   喇叭裤、蝙蝠衫和爆炸头

  从女性的视角来看,王曙鸿觉得,1980年代是一个巨大变革的时代。1970年代,女子普遍穿的衣服都是以白、黑、灰、蓝为主,衣服颜色暗淡。 1980年代,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从来自香港的影视剧作品中接收到越来越多越来越“潮”的时尚信息,于是追求青春个性的心渐渐表露出来。服装的色彩越来越丰富,一改以往的暗沉,红、黄、绿等颜色应用得越来越多。而上细下宽裤脚宽得足以当扫帚的喇叭裤、袖子宽大得可以当扇子使的蝙蝠衫、还有把大腿包裹得紧紧的健美裤等等潮衫也开始走上街头。“这些时尚的衣服初期大多都是从香港探亲回来的人带回来后,慢慢流行开来的。”王曙鸿说。

  “除了服装外,还有就是头发的发型,有了很大的变化。”翻开1980年代以前拍下的黑白相片,王曙鸿说:“你看,以前女孩子的发型,要不就是齐耳短发,要不就是扎两个小辫,没什么变化,死死板板的。”到了1980年代,发型上最特别的变化就是允许烫头发了。“烫得蓬松卷曲的头发那时候看着觉得特别好看和时尚,但这要在七十年代,是不允许的,如果有人敢烫头发,是要抓出来批斗的。”

  在王曙鸿看来,这股来自香港的流行风,不但丰富了海南人的生活,也影响了人们的观念。”当时香港人吃什么、穿什么在我们看来都非常时尚,甚至会下意识去模仿,那些长长短短、花花绿绿的服装也敢穿上身了,以前想都不敢想,这是一种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意识,而社会也在这种意识下有了向前迈进的动力。”

  


戴墨镜、穿港衫是1980年代年轻人追逐的时尚

  那些年

  我们一起追的港剧和港星

  “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仇怨,相伴到天边。……”这首歌曲的旋律一响起,歌词一开唱,许多历经过1980年代狂追港剧风潮的人,想必都会觉得熟悉不已。83版的《射雕英雄传》,让“靖哥哥”黄日华和“蓉儿”翁美玲,成为许多人脑海里永久的回忆。

  1975年出生的文昌市民曾强,与海南日报记者历数起幼时追看的一部部港剧,仍然历历在目,说得津津有味。“要说排在我心目中第一部的当然是《霍元甲》。”曾强说,那个时候,每天都早早写完了作业,拿着小凳子到隔壁家等着电视剧开演。“不过那时黄元申的霍元甲不在小孩子的仰慕范围内,我们只着重那漂亮的赵倩男,担心她被坏表哥龙海生欺负。”曾强笑着说。“射雕是最难忘的一部,还记得六年级时和同学一道,‘抢劫’那些收集所有射雕的贴纸的女同学,一版一版,不舍得拿出来贴,现在还存放在抽屉里。”

  曾强说,最令他伤感遗憾的电视剧是《上海滩》。“当许文强步出夜总会忽然遭遇暗杀,被子弹射得像蜂窝一样,躺在地上,最后一口气,他问丁力,你知道我要上哪里去么?我要去法国。那种不甘和遗憾,至今深刻。”

  关于香港,关于港星,于1983年开始组建的摇滚乐队Beyond,是40岁的海口市民徐松心中永恒的记忆。“多少年向往的日子,总感到古老神秘,多少篇光荣的历史,我已经记不清,千千万万的身影,在大地的怀里……”每每哼起这首《大地》,徐松都会想起那个少年伤逝的黄家驹,那是他少年时最喜欢的一位香港歌星。

  在1980年代,谭咏麟、许冠杰、罗文、徐小凤等香港歌星成为海南许多年轻人喜爱的偶像,“那时候家里有一部从香港带回来的磁带录音机,一到过年我们家就喜欢放那些香港歌。”徐松说。

  对于许多海南人来说,关于1980年代的香港记忆,或许有些尘封,但只要提及,便马上会擦拭一新,光亮如昨。因为,深刻。(文/海南日报记者许春媚)

 

 

 

(编辑:韩静)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