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海南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新闻搜索:
  广告热线:0898-66835635
 您当前的位置 :

当戛纳成为“敏感词” 盘点10年10大政治争议事件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4-05-13 13:28

  戛纳是怎样的一个地方?作为作者电影的阵地,它有时曲高和寡,不食人间烟火;作为最重要的电影交易市场,它暗藏利益熏心,充斥宣传和贩卖的吆喝声。近几年的戛纳电影节,因为越来越多的大师和好莱坞明星而备受关注,但它却不曾收起自己的政治野心。说起电影节与政治,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柏林,戛纳虽罕有像柏林电影节那样大张旗鼓榜政治话题,而往往打着“扞卫艺术自由、维护和艺术家尊严”的隐形旗帜,连连爆发异常尖锐的政治声音、招惹着争议与关注。近10年来,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美国斗士迈克尔·摩尔……都成为戛纳表明政治立场的寄托者,但拉斯·冯·提尔因纳粹言论遭戛纳驱逐,又表明戛纳依然有着“扞卫言论与创作自由”的底线。

  争议事件1. 拉斯·冯·提尔自认“纳粹”被驱逐

  时间:2011年

  争议指数:★★★★

  拉斯·冯·提尔前年在戛纳以《反基督者》吓跑不少观众,今年他带来心理灾难片《忧郁症》,虽然有影评人认为他状态回涌,但他在新作发布会上却发表“自杀式”的言论,自绝戛纳之路。拉斯在发布会上说:“我曾经以为自己是犹太人,但后来我发现自己原来是纳粹,因为我的家人是德国人,这令我很高兴。”狂言一出,吓得一旁的女主角克尔斯滕·邓斯特坐立不安,惊呼“天啊”。没想到他接着发功,“我理解希特勒,他肯定做了些错事,但我想我了解他,而且有点同情他,但我不是赞成二战或者反对犹太人……我当然支持犹太人了,但以色列真的很讨厌,我应该怎么说呢,好吧,我是纳粹。”

  面对如此惊人的言论,各路媒体反应激烈,《好莱坞报道者》更把他比喻为“又一个梅尔·吉普森”,吉普森在2006年醉驾被捕辱骂犹太人,从此声誉和事业俱滑落,报道认为拉斯虽然从来就是“政治不正确”,但这一次他却行动升级,换了在美国等同自毁事业,而影片本来计划11月4号在北美上映,而今市场前景堪忧。意识到自己闯祸的拉斯,周三晚上立即发声明道歉,“如果今早记者会我的言论伤害了任何人,我郑重道歉,我不是反犹太、种族歧视,也不是纳粹。”

  【事件影响】

  其实看回发布会现场的视频,拉斯当时是以玩笑的语气说出此番言论,并顺便调侃了一番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更好的世界》的导演苏珊娜·比尔。但他这番言论却吓到了戛纳官方,电影节更怕因此被扣上反犹和种族歧视的罪名,翌日即在官网上发布“逐客令”,宣布拉斯·冯·提尔为电影节“不受欢迎的人”。也许对得过金棕榈奖的拉斯来说,离开戛纳并不算致命打击,但却可怜了为影片发力全裸的克尔斯滕·邓斯特,成年以后便没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的她,原本期待能以此片换来大突破,但这个愿望也许就要被导演的刹那胡言给摧毁了。

  争议事件2. 声援伊朗被捕导演贾法·帕纳西

  时间:2010-2011年

  争议指数:★★★☆

  去年戛纳电影节开幕前一个月,官方突然将将贾法·帕纳西增补进竞赛单元评审团名单。这位曾以《深红的金子》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伊朗导演,其实在3月初就被伊朗政府秘密逮捕,他在开幕前夕发信致电影节主办方,表示愿意接受邀请,但谁都知道他成行的几率为零。但在5月的电影节开幕式上,固执的法国人依然在台上给他留了座位,希望以此对伊朗政府逮捕帕纳西的做法表示抗议。这年参赛的阿巴斯也在戛纳大肆批评本国政府禁锢艺术家的自由创作,朱丽叶·比诺什则在一旁呼吁尽早释放帕纳西,甚至还为此当众落泪。尽管如此,帕纳西还是在去年年底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20年内不得再拍电影。

  一晃一年过去,今年戛纳开幕前两天,组委会表示收到了两部特别的影片,分别是来自贾法·帕纳西及另一位被逮捕的导演穆罕默德·拉素罗夫的新作。据悉,两位导演的新作均是在半秘密条件下制作完成的,帕纳西的影片《这不是一部电影》,讲述了他入狱前怎样度过等待伊朗法庭裁决报告的几周时间,“必须让自己活下去的现实和让电影充满活力的信念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伊朗现行的电影控制体制下拍摄出这些影片。”帕纳西在给电影节组委会的信中这样写道。

  【事件影响】

  事实上,戛纳电影节此次在最后关头增加放映两部从伊朗偷运出来的影片,已经引起了伊朗当局的不满。伊朗文化部长侯赛尼指责主办方的这一行为,“有些人持和当局不同、受到谴责的政治观点,但戛纳电影节应该保持它的专业化和艺术性”,他认为戛纳对贾法·帕纳西的态度过于“政治化”。不过,即便对电影节的做法不满,伊朗当局并没有抵制戛纳电影节,对此,侯赛尼的解释是:“戛纳是一个国际化的舞台,我们有和外部世界沟通交流的政策,我们不能因为别的原因剥夺自己享受世界电影的权利。”

  争议事件3. 《华氏911》摘取金棕榈

  时间:2004年

  争议指数:★★★☆

  迈克尔·摩尔曾凭《科拜恩的保龄》在戛纳获得“55周年特别奖”殊荣,两年之后,他再度出击,携一部号称要揭露惊天秘密的《华氏911》来到戛纳。影片揭露布什家族与本·拉登家族间存在着的秘密交易,抨击布什在经历“9·11”恐怖事件后的外交政策,可以想见它会引起什么样的轩然大波。事实上,这部影片在来到戛纳之前,就已经在美国国内闹得沸沸扬扬,影片发行方米拉麦克斯公司,收到上属的迪斯尼公司的通知。要求封杀这部影片,原因是影片内容过于敏感,公司不愿卷入不必要的政治纠纷。

  但这部影片在戛纳却大受欢迎,而且持续到颁奖典礼上,《华氏911》成为了继1956年路易·马勒的《寂静的世界》后,史上第二部夺得金棕榈殊荣的纪录片。在颁奖礼上,迈克·摩尔接受到来自各国影人的掌声和口哨声,他说:“我曾不争气地怀疑你们在此所做的一切、电影节所有观众的回响能够给我带来什么,现在我知道你们的决定会让美国人能看到这部电影。曾有位共和党总统说过,唯有将真相告之于民,才能拯救人民。我将这部电影献给美国的孩子、献给伊拉克,以及所有因美国而遭受战争的人们。”

  【事件影响】

  这个奖项在美国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这是法国人对美国的政治挑衅,但实际上,评委会里有4个美国人(包括评委会主席昆汀·塔兰蒂诺)、四个欧洲人(其中只有一个法国人)、一个亚洲人,摩尔回击道,“这个奖并不是出自法国人,而是一个由美国人主导的评委会”。昆汀则强调这不是一个政治性的奖项,而重在表彰摩尔作为电影人的出众才华。对于摩尔这部影片中是否存在扭曲事实的加工成分,美国媒体也争论不休。不管怎样,在《华氏911》出人意料地夺得金棕榈大奖后,米拉麦克斯的老板下决心自掏腰包买断发行权,冲破层层阻碍,于2004年下半年在美国本土公开上映。影片总共获得了2亿2250万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成为10年来金棕榈影片中票房成绩最好的一部。

  争议事件4. 《法外之徒》掀千人游行

  时间:2010年

  争议指数:★★★☆

  2010年是戛纳步入新千年来政治气氛最浓的一年,而将这年电影节的政治推向高潮的,当属拉契德·波查拉的《法外之徒》。影片在戛纳开幕前就招来法国国会议员抵制,随后波查拉致信电影节组委会,声明“我拍摄这部影片不是为了制造国家或民族对立,而是希望大家听到一种声音,其实这并不是一部反法电影”,电影最终得以放映。

  《法外之徒》之所以激起政府与民众的激烈反应,是因为它触动了法国人与阿尔及利亚一段至今说不清的往事。法国在1945年5月8日在阿尔及利亚制造了臭名昭着的“塞提夫大屠杀”,但关于大屠杀的原因和责任归属则没有定论,在部分法国人看来,事件源于阿尔及利亚恐怖分子破坏了法国境内的社会秩序和国民安全,才致使警察与军队反击,而大屠杀的受害者还包括当时生活在殖民地的法国人。影片上映后,包括不少退伍老兵在内的上千民众,在戛纳前市长的带领下唱起马赛曲、手持国旗、高喊“民族解放组织的帮凶”,一路游行至电影宫附近,才被防暴警察拦截住。游行者宣称他们一方面是在纪念大屠杀的死难者,另一方面则是抗议波查拉“把当年的法国政府和警察描述成纳粹和盖世太保,对年轻一代造成误导”。

  【事件影响】

  导演契德·波查拉对于抗议却表现得很平静,他在发布会上解释说:“电影不应该是战场,也不应该刻意引发争议。我知道法国的历史,它作为殖民国家的过去。然而,我没有想到这部电影会引发那么强烈的反应,我认为这太过了。或许社会学家才能解释,为何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法国依旧很难正视过去的历史,还是选择沉默。”尽管《法外之徒》的政治含义显然盖过了影片本身,但故事、节奏、表演都在导演的精确掌控之中,不失为一部佳片,影片代表阿尔及利亚角逐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并获得了提名。

  争议事件5.《风吹稻浪》“丑化英国”

  时间:2006年

  争议指数:★★★

  爱尔兰独立一直是英国电影中的敏感地带。肯·罗奇的《风吹稻浪》背景选在爱尔兰独立战争(1919年-1921年)以及爱尔兰内战(1922年-1923年)期间,讲述年轻兄弟戴文与泰迪,参与爱尔兰共和军争取独立,以及后来因对《英爱条约》的不同见解,引发兄弟阋墙的悲剧。肯·洛奇将这个老套的革命题材处理得异常诗意且克制,政治在其中并未压倒最打动观众的元素——人性。《每日电讯报》评价电影非常勇敢、引人入胜,导演处理历史毫不说教,观众可就银幕所见和历史之间互相参照,得出自己的判断。

  但如同一开始所说,有些题材不管怎么拍,都会招来争议。《风吹稻浪》引起英国内部的强烈不同意见,然而一些持反对意见的评论者并未看过电影。有历史学者在《每日邮报》以《为何这么憎恨自己的国家》为题撰文,抨击导演肯·罗奇把英国人描写成虐待成性的恶人,爱尔兰独立分子却都是浪漫、理想主义的战士。还有学者指肯·罗奇以爱尔兰独立历史恶意反英,将其与纳粹德国拍摄政治宣传电影的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相提并论。

  【事件影响】

  《风吹稻浪》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评审之一的英国演员海伦娜·博纳姆·卡特评价,“这是一部极好的爱尔兰问题教育片,展示了很厚重的人文关怀精神。”肯·罗奇在颁奖礼后说:“我们对历史说实话,就是对现在说实话。我们的电影在正视英国帝国主义历史上迈出了一小步,很小的一步。”本片后来成为肯·罗奇最卖座的电影,同时也是历来最高收益的爱尔兰独立电影。

  争议事件6. 一部动画片引发的抗议

  时间:2007年

  争议指数:★★★

  在2007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片单中,一部特殊的动画片走进了人们的事业,那就是根据伊朗女漫画家玛嘉·莎塔碧自传漫画改编的《我在伊朗长大》。原着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回忆了莎塔碧上世纪70至80年代期间在伊朗的成长经历;电影则以8岁小女孩为视角,带观众重回1978年伊斯兰革命的年代。由于将民族、政治、青春期等话题融合一体,影片无可避免被贴上鲜明的政治标签,未上映就引来伊朗国内不满。伊朗官方致函法驻德黑兰大使馆要求撤映,但法国方面拒绝了这一要求。法国外交部发言人马特伊称,戛纳选择《我在伊朗长大》参赛“和政治毫无关系”,为艺术挑选影片是电影节的职责,不受政府制约。

  对于影片引发法国和伊朗两国争议,莎塔碧则称“事情被夸大了”,“《我在伊朗长大》不是政治电影,它讲的故事具有全球共通性,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会发生这样的事。这是一个关于生活的故事,表达了对爱与和平的诉求。看过电影,你就不想再发生战争或闹革命。”莎塔碧表示,电影讲述的是人道主义的主题,“人道主义在今天已失去影响力。我们不应再讨论男权时代还是女权时代,来自东方还是西方,这个或那个信仰,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做个合格的人。”

  【事件影响】

  《我在伊朗长大》在戛纳获评委会大奖之后,伊朗政府公开谴责该片,一位伊朗电影机构的负责人批评其是“一部没有真实描写伊斯兰革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影片”,但他称对影片获奖丝毫没有感到意外,因为“西方电影中敌对伊斯兰教就是始于法国,这部反伊朗的影片才得在戛纳得到大力推崇”,他还把这次获奖形容为“一种反传统的、不合时宜的行为”。影片原被定为2007年泰国曼谷电影节的开幕片,但在伊朗大使馆的干涉下,最后官方宣称“双方达成一致共识,认为这部电影如果不放映的话,对泰伊两国都有好处”。

  争议事件7. 意政府与戛纳翻脸

  时间:2010年

  争议指数:★★★

  当地时间2009年4月6日凌晨3时32分,意大利中部古城拉奎拉市发生里氏6.3级地震,造成上千人伤亡。意大利女导演萨宾娜·古赞蒂的《拉奎拉:震动的意大利》描述了拉奎拉大地震后,政府面对灾害的反应和应对措施,并对政府在重建过程中与一些企业间的利害关系做了毫不留情的披露,同时暗示贝卢斯科尼利用地震来提升自身形象。这部影片让贝卢斯科尼大为恼火,他对影片中的指责表示否认,指这部片试图强化他“暴君”的偏见形象。

  萨宾娜堪称意大利的迈克尔·摩尔,与其美国同行一样, 这位擅长政治讽刺的导演兼记者,热衷于揭露上层人物之间政治斗争的真相,认为“讽刺是民主国家言论自由权的一部分”。其实这已不是萨宾娜第一次拿贝卢斯科尼政府做目标,她在2005年还曾指导过一部名为《扎帕特罗万岁》的纪录片,对贝卢斯科尼政府领导下的审查制度进行了批判和诙谐的分析,《拉奎拉》虽然让意大利政府怒火中烧,但却受到不少电影界人士的赞扬。

  【事件影响】

  尽管意大利政府宣布抵制戛纳电影节,但电影节依旧按计划放映了这部影片,并向意大利文化部长发去了邀请函。意大利文化部长桑德罗·邦迪自然拒绝了邀请,并对电影节展映《拉奎拉》的决定表示“遗憾和担忧”,还直言这是一部别有用心做政治宣传的影片,“它冒犯了真相,冒犯了全体意大利人民。”不过意法国人早不是第一次通过电影节互掐,2008年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大牌明星》,聚焦意大利最着名的总理朱利奥·安德烈奥蒂的一生,影片涉及他与黑手党的关系和政治阴谋,不仅当事人强烈要求不要在自己生前放映,意大利政府也公开跟戛纳翻脸。

  争议事件8.英国女导演抗议性别歧视

  时间:2010年

  争议指数:★★★

  第63届戛纳电影节,入围主竞赛单元的19部影片,均出自男性导演之手,其它女性导演的作品,未能进入评审团的法眼。而自从2000年以来,戛纳电影节的212部主竞赛单元影片,也只有17部电影是女性导演执导的。事实上,历史上只有简·坎皮恩这位澳洲女导演,在1993年凭借《钢琴课》拿到过金棕榈大奖,戛纳电影节“重男轻女”的现象非常明显。在2010年,英国女导演罗丝·托尤森征集了一份千人签名的请愿书,抗议第63届戛纳电影节有性别歧视的嫌疑。

  罗丝·托尤森通过个人创办的女性自主创作电影网站,发起了抗议戛纳电影节性别歧视的活动,罗丝这次活动获得了超过1000人的签名支持。在那届戛纳电影节闭幕之际,罗丝·托尤森向主办方提交这份请愿书。罗丝托尤森此举,也获得了众多知名人士的支持,有人就表示,凯瑟琳·毕格罗虽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奖项,但是,她的成功,仍难以挽救女性导演在全球电影业被忽视的命运,这次抗议,希望能引起全球电影人给女性导演更多的关注。

  【事件影响】

  也许是受到该事件的影响,2011年的戛纳电影节对女性导演非常重视,共有四部女导演的电影入围了主竞赛单元,包括麦温·勒·贝斯柯的《警察》、朱莉娅·李的《睡美人》、琳恩·拉姆塞的《凯文怎么了》以及河濑直美的《朱花之月》,奥斯卡影后朱迪·福斯特做导演的新片《海狸》也作为非竞赛片在戛纳亮相。但至今看来,除了《凯文怎么了》普遍较好,其它几部女导演的影片都普普通通,令人感觉戛纳只是在做姿态而故意放低对女导演入围竞赛的要求。

  争议事件9. 罢工高潮险致戛纳瘫痪

  时间:2004年

  争议指数:★★☆

  2003年6月,法国国家劳工联合会和三个演艺人员工会达成一项协议,要减少失业者的福利,这触动了法国当地10万名自由演员和舞台管理者的根本利益。在这项协议签订之前,如果这些雇员在全年工作507个小时的话,他们将保证拿到12个月的失业福利金;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11个月中工作507个小时却只能拿到8个月的失业福利金。一些演员组织成员拒绝在新合约上签字,并由此发起了持久的罢工和抗议活动。

  就在2004年戛纳电影节举办的前夕,这些抗议者又一次聚集在巴黎剧院,当时剧院正在举行每年一届的莫里埃戏剧奖颁奖典礼。这让电影节官方看到,要想让电影节正常举行的压力巨大。由于罢工,原本宣布竞赛单元入围名单的时间也被推延,因为缺少人手,电影节主办方只好出面发表声明,希望此事能够在电影节开幕前得到妥善解决;如果不能,那么主办方的主席吉尔·雅格布则将另寻办法,让这些抗议者适当地表达他们的愿望。

  【事件影响】

  每年戛纳电影节总会吸引无数明星和媒体的目光,而这些演员和工人们就希望借助戛纳电影节的影响力,给政府施压,取消不合理的协议。罢工让戛纳电影节一度处于流产的威胁下,因为没有这些工作人员,根本无法举行电影节的开幕式和放映,更雪上加霜的是,戛纳这年还面临前所未有的恐怖威胁。尽管罢工和恐怖阴影笼罩着这座海滨小城,但是主办方最终还是公关成功,让电影节最后如期举行。开幕仪式当天,示威者聚集在戛纳会场外,身后贴着表示抗议的字母,表达抗议的情绪。

  争议事件10. “犹太人大会”抵制电影节

  时间:2002年

  争议指数:★★

  长久以来,犹太人都是好莱坞最重要的群体之一。2002年5月,戛纳电影节开幕在即,美国最大的犹太人组织“美国犹太人大会”却在报纸上刊登抵制电影节的广告,并号召美国电影界集体参与。他们的理由则是当时极右分子勒庞在首轮总统选举中胜出,以及法国当时发生的一些反犹活动,除此之外,他们在广告中还细数着法国在历史上如何欺凌犹太人,烧毁犹太人教堂和学校,掘毁犹太人墓地,对犹太人言语轻薄等行为。

  “美国犹太人大会”成功地将一次演艺圈的盛事与政治扯上了关系,这个组织成立于1918年,创建者是当时着名的犹太教领袖怀斯和法官布兰戴斯等人。这个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反犹太主义,发展至今已经不单纯是个民间组织,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成员一度多达500万名,遍布世界各地。而这个抵制广告一经刊登就在演艺界引起了一阵骚动,戛纳电影节负责人吉勒·雅各布布闻讯后表示,相信美国演员不会为响应这一号召而拒绝参加电影节,相反,一些重量级影星如杰克·尼科尔森和迈克尔·道格拉斯都会出席。

  【事件影响】

  多数娱乐圈人不愿意将自己同政治挂钩,因此,“美国犹太人大会”的抵制并没有起到他们理想中的效果。就连犹太裔导演伍迪·艾伦都认为这种抵制实在是无理取闹,依然携带夫人参加了戛纳电影节。他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任何抵制行为都是错误的。确切地说,这是德国人对待犹太人的作法。”他认为,勒庞成为总统候选人不能成为抵制法国的原因,毕竟勒庞遭到了绝大多数法国人旗帜鲜明的反对。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来源: 时光网] [作者:] [编辑:冯丹霞] 
热词推荐:净化_ 绿化_ 彩化_ 亮化_ 美化_ “五化”_ 海口城市更新_ 海口“五化”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