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清晨,阳光普照大地,我们一行人坐上吉普车,穿过火山口地质公园,前往富有火山特色的古村落——三卿村。这个约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有底蕴、有故事、有风情。
   
 您当前的位置 : 聚焦海口>原创>

走进三卿村:穿越800年时光 探访火山石世界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7-02-23 15:36

充满古朴意境的三卿村牌。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记者刘杰 陈五男 陈奕霖

  22日清晨,阳光普照大地,记者一行人坐上吉普车,穿过火山口地质公园,前往富有火山特色的古村落——三卿村。这个约有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有底蕴、有故事、有风情。

村头的古树百年来在风雨中屹立不倒,成为这个古村落的见证者。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刚到村口,就被约四层楼高的安华楼吸引住了,这座始建于民国的石楼由火山石干垒而成,它是三卿村的标志性建筑,是文化的象征。微风拂过,一棵高山榕在安华楼楼顶随风摇曳,偶尔探出头来。这是一颗长不大的树,任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它始终屹立楼顶,如一名将军守卫村中老少。安华楼旁边的古石门,建于光绪年间,是由人工用当地的火山岩石堆垒而成,正面镌刻“豪贤门”,背面为“三星拱照”,寓意贤人从此门过必受福禄寿三星庇护,幸福安康。

塘中,水清澈见底,鱼儿欢跃,红蜻蜓翩翩飞舞,美如画。 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行进数米,偌大的古塘映入眼帘。塘中,水清澈见底,鱼儿欢跃,红蜻蜓翩翩飞舞,美如画。三颗石磨依次排列,寓意时来运转。相传,古塘修好后,村民生活安康,好运连连,故古塘也被称为“风水塘”。此时,一声鸡鸣,几声蛙叫,相应成趣,谱出一段乡村乐曲。

矗立的碉楼与牌坊仿佛在诉说着三卿村的历史。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进入村内保存完好的古石巷,轻踏在灰青色的火山石板路上,两旁草木葳蕤,墙面斑驳的火山石屋,长满青苔的石门,置身其中,恍若回到古时。据介绍,目前全村共保存原汁原味的古石巷有5条,巷道全部都由火山石构成,并留有许多天然的熔岩流,有绳状、柱状、龟裂状等形状。千百年来,在人们的行走中,火山石路面已磨得光滑锃亮,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记。

村里随处可见含火山石元素的石墙和石屋。 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此外,三卿村保存完好的古石屋100多栋,均采用干垒和铆榫结构工艺,不用水泥和钉子。所有的石墙全部用火山石干垒而成,地基不用找平,直接建在火山岩上,前墙用雕刻精美的火山石,房顶全用木梁和泥瓦,中间用菠萝蜜树或荔枝树板作隔墙,房梁上雕刻着火山图腾或传统吉祥图案。不论石雕或木雕,均具有很高的建设艺术和文化价值。不可否认,火山石已成为一种生命元素,深深地根植在三卿村的肌体中,烙上了抹不掉的印记。

碉楼上的小树。 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穿越时光隧道的古碉楼、依循熔岩流走向铺就的石板道、石垒的篱笆、石磨的盘碗……古树参天,石巷幽静,火山石砌成的村落掩映在一片绿意中。三卿村的古朴,仿若一处世外桃源,隔绝了外界的烦乱与喧嚣。

  (海口网2月23日讯)

“海南八音”表演者王先民。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40年八音技艺坚守者王先民:小音孔里牵民俗

  海口网2月23日消息(记者陈五男 陈奕霖 刘杰)在海口三卿古村里,有一支远近闻名的八音表演队,依着手口相授已有百年历史。相传,三卿古村八音队曾到博养村演出,一矮个子唢呐手可随意搬起数百斤东西,由于气韵足,唢呐吹得浑厚绵长,外村人从此不敢小觑……“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才能拼着命把这门八音技艺传承下去。”作为三卿古村八音表演队的“名角”之一,已过花甲之年的王先民四十年如一日,靠着一把短唢呐,传承深山林中的民俗,渴望着能有新鲜血液继承这门“老手艺”。

  海南八音乐是海南省的传统民间音乐,是主要的本土器乐,因采用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八大类乐器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一个八音表演队一般是8个人,三卿村8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人,就这么吹吹打打走过了40多年的岁月,也积攒下近30首具有海南曲调风格的曲目。而王先民嘹亮高亢的唢呐声也穿越时光,传遍十里八乡。

  作为土生土长的三卿人,王先民从小对这种技艺耳濡目染,20岁时,他开始学习唢呐技艺。八音乐源于乡间,乐手对音乐的记谱通常通过特殊符号记忆,一开始跟随前辈学习唢呐时,没有乐谱、没有教科书,王先民只能凭借反复的练习与记忆识别音调、演奏曲子。如今,王先民和这群热爱民俗乐器的乐友们,除了外出演出时,隔三差五趁农闲时也会聚在一起练练手。“每次外出表演,看到乡亲们称赞的眼神,跟着曲调轻哼的样子,就觉得全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这是一种肯定,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王先民说。

  “re re re mi re du re la do sol……”聊到八音表演,王先民拿起手中的唢呐即兴秀起一段“军坡小调”。虽然已迈入花甲之年,吹起唢呐依旧中气,脚下打着节拍,指尖灵活地在8孔之间跳跃,小调时而激越雄壮,时而悠扬缠绵,柔情四溢,让人如痴如醉。

布满岁月痕迹的海南八音表演乐器。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王先民吹的是小唢呐,除了到专门的器乐店购买铜管和铜制的喇叭口外,王先民会亲手用木竹制作锥形管,并在管上开八孔。“这样一个手工打造的小唢呐可使用三年之久,一晃眼都40年了,用坏的唢呐少说也有20个。”已经60岁的王先民拿着唢呐奔走各地进行八音表演已经40余年,这早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但现在鲜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技艺,八音队伍青黄不接。“八音表演传到我们这,已经是第三代了,大家都老了,没有几个年头可以继续为乡亲们表演。而村里的后生都纷纷走出村落,对八音表演提不起兴趣。”每当想起已有百年之久的八音传承问题时,这个老人总是满面愁容。

  “八音表演作为三卿村生活情感的表现方式,已经成为三卿村生活的一部分,不能让它没落在历史的长河里,现代乐器对八音乐器的冲击,让八音文化越显弥足珍贵,我会一直吹下去,能吹多久就吹多久。”王先民虽育有两儿,但孩子们并不感兴趣,他渴望能找到一个继承人。

  小小的音孔吹出的是千百年来的社会情感,民俗文化的大世界就在这些小小的音符里流淌。“单靠我们几个人的坚守,这份微薄之力远不足以让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它需要年轻一带的传承,薪火相传。” 老人迫切希望这这门“老手艺”能被继承,希望那些流传至今的曲目能进行整理、记谱,同时给予资金上的帮助,更换乐器守住这一份经典。

“孔子屋”显示了三卿村重视文化的风气。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记住乡愁守住村韵 三卿古村那些人儿要把“根脉”留住

  记者陈五男 刘杰 陈奕霖

  高矮不一的石阶、气孔状的玄武岩墙壁、家门口随意摆放的石磨石碾、老母鸡趾高气扬地散步、散养的两只小黄牛悠闲地追逐嬉戏,阳光透过村里茂密的古树形成忽明忽暗的影子,牙齿掉光两鬓银丝的老妪一脸笑意地坐在村头的古庙里,即便与你素昧平生也要热情地说上一句“进来坐坐”。纵使从高处俯视,这座全然由火山石垒成的古村落,也是一派古朴与恬淡,好一幅风光艳丽的水墨画……这是海口市三卿古村的一帧,但远不是传统村落的全部。

  三卿村,一座建在火山熔岩流上的古村落,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石巷和上百间古石屋。在这座村落中穿行,既有体现敬重文明古风的“敬字塔”,也有古时父老饮射读法之地的“古拜亭”,还有民国时抵御工事“安华楼”……历史和文化俯拾即是,哪怕是一件普通的居所,其石壁上的纹络,都值得停下观赏,慢慢抚摸。

  传统古村落除了美妙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更牵系着一代又一代生活于此的子民的乡愁。今年88岁的王绍蛟如今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却毅然与老伴回到这块生养自己的故土,安享晚年。在自家院子开辟小菜园,每日清晨准时到村头与老友唠嗑,艳阳高照时在空地上晒些萝卜干,日子过得自在有味。“小的时候,在古石巷里捉迷藏,在凉亭里看八音表演,听母亲讲乡亲们利用古碉楼抵制日军侵略的故事,这里的一石一木,都承载着三卿的历史,我们的故事,直到走的那天,我依然会守在这,落叶归根。”王绍蛟缓缓道出心中对这片土地的的坚守。

  因为心中对这块土地的感情,不少老人选择与古村相伴,在这里度过晚年。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王阿婆17岁时嫁到三卿村,至今,已经在村子中生活了63年,经历过日本侵略者对村庄的破坏,见证了战后村子的复苏,王阿婆这一生已经和三卿村不可分割。坐在老屋前,阿婆目光柔和,说起了村子的点点滴滴,仍然记忆清晰,“现在很多老房子都已经坏了,年轻人都到城市里去打工,住在村里的很少了。”阿婆希望村子里能热闹些,再多点人气,“我在,孩子们会识得回家的路,我们在,远方的游客过来也会有人招待。”

  和许多外出打拼,决心干出一番大事业的年轻人不同,去年刚从湖南科技大学毕业的陈耀福回到村里,成为互联网农业小镇三卿村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他笑称,自己是“古村落的新‘留守’人”。每临近赶集日,陈耀福便开始收购村民的农副产品,放到互联网平台上进行销售。“以前为了省钱,村民要赶早挑着农副产品到集市上,路途远耗体力,现在去赶集的次数少了,收入不见少。”说起回到家乡的原因,小伙子吟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秀外慧中的三卿古村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也让不少外来者为它着迷。“历经百年风雨后沉淀下的火山文化、地质文化和民俗文化,让这个朴素而坚韧的古村落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 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工作人员姚永能一大早就和同伴开车赶到三卿村,他说,过一段时间,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打算办一场活动,而他们想要准备一个以石山特色古村落为背景的情景剧,“我们走访了很多个村子,三卿村是古宅古道保存得比较好的村庄,非常有特色。”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三卿村,再次被深深地吸引了。”和姚永能一起的一名外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从来没有见过三卿村这般独具特色的村子,“每栋建筑都是严丝合缝的,家家户户门口都有水槽,因为是火山岩地貌,水容易渗到地下去,通过水槽,村民就可以把雨水收集起来,作为生活用水,这是很有地域特色的举措,透过这些东西,仿佛看到了古代村民的生活场景。”而作为队伍中的摄影师,他的镜头更多地对准了村中富有历史感的劳动工具和生活在村子里的老人,“因为这些最能体现出这个地方的生活,也能够显示出这里的独特之处。”

  (海口网2月23日讯)

海口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华楼”。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海口三卿村独特魅力渐显 发展保护如何平衡仍需探索

  海口网2月23日消息(陈奕霖 陈五男 刘杰)静谧的村庄、悠闲的生活、厚重的石屋、古朴的石巷、完好的历史建筑、丰富的民俗文化、杂糅着火山岩石与花草气息的空气……自2013年开始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海口秀英区石山镇三卿村改变了以往的沉寂,逐渐向世人展现出了独属于火山古村落的风采和魅力。与此同时,因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村子成为老人们的“留守村”;村民住房刚需与古屋保护形成冲突;古村发展的困境和难题仍未得到解决,如何在发展和保护中找到平衡点,仍需一步步探索。

  三卿村是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如今村庄占地面积约120亩,其中,古村落面积约62亩、新村面积约58亩,全村共89户506人。村中民俗文化以道家为主,融入儒家思想,民风崇文尚武。目前,全村共有明清时期火山石历史文化遗存约10处、各类火山石古屋百余座、保存完好的火山石古巷5条。

  “发展”、“保护”,22日,海口网记者走访三卿村,村长王杰谈及村子的现状、困境及未来发展时,说得最多的,便是这两个词。“发展的前提是保护,保护是第一要务。”王杰说,三卿村,这个在琼北火山群中保留了800多年的火山岩古村落,记载了火山人千百年来如何与火山共生共存的历史,代表了一个文化特征,保护比开发的意义更为重大。然而,古村原有生态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若不发展,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蓝天白云下的三卿村服务中心。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在保护中开发,在发展中保护。”2013年起,在村长王杰的带领下,通过挖掘火山文化价值,整理碎片化资源,把这种火山石文化、地质文化、民俗文化打造成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而发展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又带动了村庄经济发展。“近两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三卿村的游客量和营收有了很大的提升。”据王杰介绍,2016年,三卿村接待游客约5万人次,而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订单农业,又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的销量和价值,旅游服务收入加上农副产品销售,全村全年营收超一百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较2013年翻了一番。在采访时,王杰接到了一个电话,一家企业计划组织三百人到三卿村进行采摘游。他还告诉记者,今年妇女节期间,已接到了数百人的预订,“这个村原来没有人知道,现在只要到了节假日,游人都非常多。”

  尽管古村风貌焕然一新、魅力渐显,但发展中依然有避不开的困境和难题。王杰表示,其一是村民的思想观念还是比较保守,参与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建设的人数依然不足,而发展乡村旅游跟村民外出当建筑工人的收入还有一定差距,导致部分村民还有一些怀疑,仍在观望;其二是村民住房刚需与保护古屋的矛盾,部分缺少宅基地的村民想要拆除古屋盖新房,而这也是发展和保护最大结症所在;其三则是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导致村中缺乏年轻劳动力。

  “我们将用行动和业绩来说话,以前是土鸡蛋不知道往哪里卖,开展乡村旅游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个村子,知道这里的农副产品,现在有不少人专门开车过来买,村子的农副产品已经不愁销路。”王杰称,随着村子乡村游向好发展,目前已经有不少村民回流,并且村子也通过与学校联合举办游学活动等方式,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下一步计划发展民宿,丰富旅游要素,但是如何定位,如何发展,还是需要请教相关专家学者。“不管怎么样,最终还是通过发展来解决保护的问题,让古屋焕发新魅力的同时,给村民带来可持续的增收。”

三卿村村长(右一)在介绍村子的历史与发展。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海口三卿村村长王杰:借力互联网 为家乡插上腾飞翅膀

  记者刘杰 陈奕霖 陈五男

  2013年,三卿村人均收入4000元;2016年,三卿村人均收入8000多元。三年时间,人均收入翻了一倍,这巨大的飞跃,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动,更离不开这位“领头羊”——三卿村村长王杰。

  今年46岁的王杰,是土生土长的三卿村人,是村中为数不多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人。24年前,王杰考入海南大学,主修国际金融。“大学期间,我除了研读自己的专业外,还一直在研究火山石文化,也许是因为我来自火山石古村落,对火山石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王杰说,他一直期待着为三卿村发展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大学毕业后,王杰在海口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但总感觉心中有一块石头没有落地。

  2013年,王杰怀着对家乡的无比热爱,毅然辞职,回到村中当了一名村官。“千亩火山梯田、千米火山石围墙、百年碉堡楼……我们村有很多的宝贵资源,一直没有得到开发,处于‘待字闺中无人识’的尴尬境地。”王杰说,面对多年还是老模样的三卿村,他希望用自己的知识为全村寻求突破,改变落后面貌,带领村民发家致富,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何让三卿村实现快速发展,这个问题一直回响在王杰的脑海中。“我想另辟蹊径,借助时下流行的互联网带动大家致富。”王杰说干就干,逐一开展村容村貌、卫生环境治理,修缮古宅民居;通过“物联网+农业”,有针对性地引导村民生产;通过网站推介村里的农家乐、特色美食、农副产品,定期组织游客前来观光。在他的努力下,传统古村落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据不完全统计,三卿村每年接待游客超五万人次,2016年全村靠农家乐收入就超过100万元。

  作为领头人,有苦也有甜。“一开始的时候,我每天四处奔波,与公司洽谈合作,白天黑夜不分。当时还有部分村民并不支持和理解我的想法,那段时间很苦。”王杰回忆往昔时微笑着说,现在苦尽甘来,村民们腰包鼓了,村子的环境好了,大家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处,自然也就理解了他的想法。“看见村民们的笑脸,我很有成就感,很快乐,觉得实现了人生价值。”王杰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王杰正带着三卿村500多名村民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海口网2月23日讯)

闲聊的老人与满地的萝卜干。见习记者黄朋威 摄

  记者札记:保护火山古村落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陈奕霖 陈五男 刘杰

  偶得机会,记者组来到三卿村采访,散漫的脚步轻踏在灰青色的火山石板路上,闭上眼睛用心感受:留存了800余年的古朴,恍若触摸到了先人的生活,石屋、石墙、石器仍在默默地诉说着三卿村的古老和悠久时,WIFI、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元素已悄然改变这座古村。

  四季轮转、年岁更迭,古村的改变是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村中的一条小巷,左边是火山石堆砌的石墙,右边是钢筋水泥铸就的石墙,鲜明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历经数百年时间,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建筑、修葺,逐渐完善定型的古屋古巷,每一砖每一瓦都有历史可说,有故事可讲,记载着800多年来人们与火山岩相互依存的历程。它们在时代的发展中一点一点被“蚕食”,终究让人痛心。终于,2013年,42岁的王杰带着满腔热血回到家乡,希望能够靠自己的努力使它们得以完好保存。

  王杰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经过3年的发展,古村焕发出了新生机。然而,一个大难题也出现在他的面前:保护古屋是发展的根本,但村民住房的需求又怎能视若无睹。这已经不是他一人能够解决的问题。若想完全保护,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另找一块宅基地给村民建房安家。如今,棚改在海口市开展得轰轰烈烈,政府是否可以稍微变通,解决古村的保护与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

  和很多传统古村落一样,三卿村同样面临着“空心化”的威胁,也遇到了如何“活化”的难题。期待村落永远保持原生态,是旅游者的心态,而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更渴望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村庄。如何让外出的人返乡发展?如何发展乡村旅游、种养殖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都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鼓励和引导。

  “现在年轻人都不想表演八音了,这项‘手艺’不知道还能不能在村子里传下去。”三卿村石山八音表演队第三代队员、已经60岁的王先民是三卿村石山八音表演队第三代队员,每当思考已有百年历史的八音表演如何传承的问题时,总是满面愁容。他告诉记者,八音表演队的队员平均年龄都超过60岁,而后生们却纷纷走出了村落,对八音提不起兴趣。民俗文化是“乡愁”的重要载体,仅靠年过花甲的老人们就能够传承下去吗?

  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真正将保护与发展拿捏有度,的确是个高难度的精细活。没有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再美的古村落、再优秀的民俗文化也会消失。火山古村的文化传承显然并非一时可奏效的“事业”,它需要付出精力与情感。同样,古村的保护非一人可完成之事,它需要各方携手,共同维护。

  (海口网2月23日讯)

 

相关链接:
海口火山口公园首届“火山口公期节”元宵节精彩上演
4000多株樱花绽放 海口火山风情全域旅游添光彩
“旅游+民俗” 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元宵节亮点多
海口三卿村紧抓火山特色 推出科普休闲游
丁孟芳委员建议:保护儋州龙门激浪火山海岸
[来源:海口网] [作者:刘杰 陈五男 陈奕霖 黄朋威] [编辑:林明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